摘要:对于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成功关键,冯新老师认为必须向传统教育学习,设计出互联网教育的吸引力-压力模型。他认为未来培育机构出售的主要产品就是压力感,实际上就是逼你完成学习的东西。(课件下载) 在“未来之星”第二天的培训上,真格基金投资合伙人冯新老师为学员们分享了他对在线教育的观察和思考。
“风口上的猪”,你有翅膀吗?
创投圈存在一个郁金香泡沫现象,每当一个新概念出现,行业发展就会拉出一条陡峭的曲线,他给这条曲线命名为郁金香曲线,这条曲线是由投资推动的供给能力的增长曲线,但需求曲线的增长远低于供给曲线的增长,而且随着行业的发展供求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增长到一个高点,泡沫就会破灭,行业进入调整期。当下的互联网教育也处在这种泡沫状态之中。但泡沫并非没有价值,泡沫最大的价值是改变消费者行为方式。与创投相关的虚拟经济领域从来不存在一个绝对理性的市场,只有在非理性的市场才存在机会,机会永远蕴藏在泡沫之中:小泡沫,小改变;大泡沫,大改变;无泡沫,不改变。
在一个泡沫化的市场之中,大致有三种选手,第一是超一流的选手,在一个天量市场,得到长线资本持续性的投资,能够挺过市场补贴期,进入收割期,有机会成长为现象级公司,这样的选手无惧市场泡沫;第二类是接地气的选手,拥有健康的经营现金流,不依赖融资现金流,即使泡沫破灭也可以生存;第三类选手,则是靠投资成为“风口上的猪”,一旦泡沫破灭才发现自己没有翅膀。
人人都是爱学习的?你想多了
目前互联网教育面临两个困境,第一是非常低的学习完成率,与网上海量的优质内容形成反差,coursera虽然有上千万注册用户,但学习完成率只有4%左右,学而思网校学习完成率也只有30%,这跟线下的高学习完成率形成鲜明对比。除了少数互联网教育项目有比较高的学习完成率,行业整体被非常低的学习完成率困扰;第二个困境是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线下收费几千元、几万元的培训服务一旦搬到网上,价值就缩水成几十元、几百元,卖不上价钱。
冯新老师指出,当下的互联网教育出现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互联网教育营造的学习情境是不成立的,它建立在一个错误的人性假设基础上:即认为人人都是爱学习的,人人都是会主动学习的,人人都是可以通过自律完成学习的。但,这个人性假设是不成立的。从80年代的广播电视大学,到90年代兴起的高自考,都假设那些考不上大学的人可以通过自学完成自我教育,事实证明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电大和高自考最终都通过向传统教育体系妥协才获得了生存。
传统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
而传统教育做的事情,一是学生的分层,二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三是社会结构的划分,四是财富的分配。学习成绩的正态分布、马太效应、学生的分层,对应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及人类社会的金字塔结构和财富分配的倒金字塔结构,这是人类社会游戏规则最本质的东西。
传统教育体系的成功之处,是吸引力系统和压力系统的设计。吸引力系统,比如学籍和与之相伴的教学设施的排他使用权,名师和优秀的同学、各种社团及文体活动,各种竞赛和表彰证书,以及最重要的,是毕业证,这是通往社会金字塔的敲门砖。压力体系,比如入学门槛(中考高考)、学费、班级制、集体住宿制、考勤体系、考试体系、各种违纪惩戒措施、论文答辩等,都构成传统教育体系的压力系统。这套吸引力和压力系统的设计,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非常高的学习完成率和非常低的退学率。
这套传统教育体系之所以成功,原因在于对人性假设的成功:人都是有惰性的,指望学习者仅仅依靠自我驱动自主自律完成学习是不现实的,必须依靠胡萝卜加大棒解决问题。对优等生,有胡萝卜就够了,有大棒也是极好的;对中等生,仅有胡萝卜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大棒才管用;对差等生,胡萝卜是没用的,大棒也是没用的。这套游戏规则体现了人类工业文明时代教育体系设计的精髓,代表了对人性和社会游戏规则的深刻洞察。尽管其与人类的教育理想是背道而驰的。
所有的理想都是通过现实主义手段实现的
对于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成功关键,冯新老师认为必须向传统教育学习,设计出互联网教育的吸引力-压力模型。吸引力系统就是解决胡萝卜的问题,这一点传统培训机构早就解决了,不外乎应试、升学、留学、考证、求职等几个所谓刚需,互联网教育在吸引力层面也不外这几点。这与教育理想无关,只与市场有关。对于互联网教育的创业者,所有的理想都是通过现实主义手段实现的,从理想主义出发追求理想最终都会走进死胡同。压力系统就是解决大棒问题,互联网教育机构必须向传统教育体系学习,建立强大的压力系统,监督学生完成学习过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面向大众的互联网教育机构核心价值都在于提供学习压力系统,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习过程,这才是突破互联网教育学习完成率过低的关键。
越过“死亡陷阱”,才是星辰大海
接下来,冯新老师跟大家分享若干关于学习的方法论,比如学习金字塔,揭示了学习方法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对象的单向知识传递都属于被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效率很有限,只有5%-30%;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注重动手、实践、讨论、教授他人的学习方式是主动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大幅提升学习效率,可以到50%-90%;主动学习的本质是用“输出”强制带动“吸引内化”。“输出”的方式,可以是做读书笔记、小组讨论或PK、上台演讲分享、动手实践、或者教授他人。如果你没完成“吸收内化”,你就不可能实现“输出”。另外还有哈佛大学马祖尔教授的同伴教学法,马祖尔教授讲教学分成“知识传递”和“吸收内化”两个过程,知识传递是由老师完成的,吸收内化则是由学生完成的。马祖尔认为营造一个“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情境对吸收内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学习者学习习惯从线下到线上的变迁,冯新老师用一条技术采用生命周期曲线来表达这个过程。当互联网教育作为一个新事物出现的时候,最初会有大约2.5%的创新者率先接受新事物,随后是13.5%的早期接受者,但接下来会迎来一个“死亡陷阱”,只有互联网教育对学习效率的提升得到市场证明,学习成果呈现出来,才会迎来34%的实用主义者接受这个新事物,这时候商业模式才能得到验证,越过互联网教育的“死亡陷阱”,随后带来34%的保守派跟风接受新事物。实用主义者和保守派加起来占68%的市场份额,他们代表互联网教育的主流市场。这种新事物被接受、学习者学习习惯从线下到线上的迁移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教育将死,学习永生
互联网的本质特征,一是信息的处理与传播,二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互联网是工业文明之后人类一个全新的文明方式,它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教育也不会例外。免费、流量、社会化媒体、垂直社区、社群、自组织、魅力人格体、专注、极致、用户体验、口碑、精益创业MVP、快速迭代、粉丝经济、参与感、平台、跨界、降维攻击、微创新与颠覆式创新,这些互联网新思维将全面重塑教育价值链,招生、教学、组织结构、流程、盈利模式都将被改变。
最先被改变的可能是招生,这是因为互联网本身具备媒体属性,不论是买流量,做自媒体还是建社群、APP,招生方式正全面转向互联网;其次是教学过程,不论是教、练、测、改、考哪个环节,都可以极大的利用互联网信息处理的优势,将其搬到网上实现,但对于学生的吸收内化,需要线上与线下结合,营造出全新的学习情境,全面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完成率,这时候,地面教学的优势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当然,最大的改变,可能是在未来“教育”这个以施教者为中心的词汇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学习”,它代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时代的带来。
互联网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面对互联网思维,拥抱者生,怀疑者死。但这不意味着互联网是万能的,我们需要审慎对待互联网的能和不能,同时对人类工业文明时代留下的教育遗产予以足够的尊重,互联网教育本身就代表激流的最前沿,身处激流之中,如何保持激进与保守的平衡,不论对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是巨大的考验。我的态度是做激流中的保守派。
先驱还是先烈,0.5步之隔
关于互联网教育的趋势与节奏,冯新老师认为互联网将彻底改造人类工业文明时代留下的教育体系,这个大趋势毋庸置疑;但是这个改造的过程将是漫长的,不会一夜完成,人们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采用新学习方式带来的学习效率的改变、学习成果的呈现都需要时间,同时互联网不是万能的,传统教育体系依然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在某些环节永远不可能被互联网代替。因此深入分析互联网的优劣势与深入分析传统教育的优劣势,在设计产品和商业模式时找准做事的节奏感至关重要,领先0.5步是先驱,领先1步可能就从先驱变先烈。
互联网对教育的改造是个漫长的渗透融合过程,疾风暴雨、摧枯拉朽式的教育革命不会出现。真正的教育革命并非互联网技术本身,而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学习理念、学习方式的真正变革。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人类的学习方式一定会被互联网彻底改变,过去以施教者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将受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的挑战,此刻,我们正站在互联网彻底改造人类学习方式的历史起点上。
教育将死,学习永生。(来源:芥末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