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圈的市场人 市场人的社交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83|回复: 0

【探底教育大佬之四】解构学大教育

[复制链接]

5715

主题

7684

帖子

769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99
发表于 2014-7-21 15: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解构学大教育
文章出处:教育周刊 作者:李立勋



  以网上家教平台起家的学大教育于2004年转型线下,并创立了一对一培训模式,得益于民办教育商机和资本力量的推动,学大教育快速扩张,并于2010年上市,学大一度成为一对一行业的代名词。然而三年后的今天,学大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并不如意,市值缩水超过60%,与营收规模、上市市值相当的好未来相比,如今市值差距将近7倍。在线教育的兴起让学大教育寄厚望于e学大,其能否成就学大教育的另一次转型?


  扩张之路


  以个性化谋上市


  “其实早在十年前,我们也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在某次电视访谈节目现场,金鑫(现为学大教育CEO)曾如此定义学大教育。一句不经意间的“跑题”却引发出学大教育早期的一段创业经历。


  2001年,学大教育的前身——家教网上线,它的三个联合创始人分别是金鑫、李如彬、姚劲波。家教网的本质是一个网上家教平台,即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中介匹配,同时收取佣金,在互联网还不太普及的当时,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家教网赚了第一桶金。后来,随着平台的扩大,问题随之而来:优秀的老师通过平台赚足人气后,就再也不到平台来了;学生在平台上找不到好老师,同样会流失,如此一来,便陷入“培养老师-老师成名-名师离职-再培养老师”的怪圈。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学大教育于2004年转型,开始自己培养老师。


  赶上了大学扩招的时代潮流,中国的教育培训市场在本世纪初迅速膨胀,而学大教育也在此时顺势发展,并在原家教网的经验基础上,创造了以一对一为主要授课形式的“学大模式”。在业内人士看来,学大模式简而言之就是把教师的重要性降到最低,整个业务的核心是教学顾问,由教学顾问对学生进行咨询、销售和教师匹配,而教师仅负责授课;该模式信奉“再差的学生也能找到合适的老师”,即学大教育所言的“个性化”,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补课需求。


  2006年,新东方成功赴美上市带来了资本的狂欢,随后的几年里,资本纷纷涌入教育行业,只要是某一个细分领域的领头企业,基本上都会被投资人追捧。作为一对一培训模式首创者的学大教育也不例外,于2007年获得鼎晖创投2000万美元融资;三年后,教育企业迎来赴美上市高峰期,学大教育也赶上了末班车,于2010年11月登陆纽交所,发行价9.5美元,其1.28亿美元的IPO融资额至今仍为教育领域最高。


  不同于新东方的“中国合伙人”散伙后仍活跃在教育领域,如今,学大教育的三位创始人道路迥异。其中,姚劲波创立的58同城成为一家市值超过30亿美元的互联网分类公司;身为董事长的李如彬已经退居学大教育幕后,并于不久前成立了一家P2P租车公司;只有金鑫目前仍作为学大教育的掌门人,活跃在教育领域的第一线。


  模式之争


  是非成败一对一


  “可以说,学大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一对一培训模式,因为一对一对教师的要求并不高,可以在短期内快速复制,这保证了机构能够快速扩张。但是另一方面,快速扩张后,如果教学、管理等跟不上,又会埋下很多隐患,最终会导致机构生源下降、成本升高、赚钱困难。”前学大教育某区域经理杨辉表示。另一方面,同样由于一对一模式的可复制性,引来了大量同类机构的效仿,一时间,除了已经上市的新东方、好未来(前学而思),未上市的龙文教育、巨人教育、精锐教育等,也纷纷在一对一培训市场形成激烈竞争局面。


  从学大教育的发展轨迹来看,也的确是靠扩张驱动,其中有过两波扩张高峰期,一波是在2007年拿到融资之后,另一波是在上市之后、2012年之前,其中在2010、2011年,新增教学中心数量达到了惊人的160余家。到现在,学大教育的400余家教学中心遍布全国80余个城市,教职工数量为1.7万余名,在同类企业中仅次于新东方。


  某位教育行业分析人士认为,一对一的定位是补差,这又使得它出现了一个新的矛盾:如果学生补差成功,不再有此需求了,便会离开机构;如果补差失败,又会觉得教学质量不行,同样会离开机构。如此一来,机构就不得不去招收新的学员,这样就在无形中推高了获取单个用户的成本。


  精锐教育前市场部负责人表示,一对一培训的很大一部分成本都用在招生的营销上面,其中,“仅广告投放和SEM两项就占到了总营销成本的50%以上,这导致一对一销售成本非常高,而且随着竞争的激烈,这些成本只增不降”。京翰教育研究院院长赵晓林给出了这样的数据,教师等人力成本约占40%,租金、行政、物业、消耗品等方面的开支约占45%,留给机构的毛利率只有约15%。


  反映在财报上,尽管一对一培训的高收费给学大教育带来了约20亿元的营业收入,但净利方面却不尽如人意,甚至连续几个财季出现亏损。直到最近一个财年,由于采取了控制成本、提高坪效等策略,学大教育才实现盈利,以2014财年一季度财报为例,总营收为8530万美元,净利润仅为120万美元。


  盈利上的不景气同样拖累了学大教育在资本市场上的估值和前景,在低谷时的2013年初,市值跌至1.7亿美元左右,甚至远低于其近2亿美元的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以学大教育和好未来为例,两者上市时间相差不足半月,上市之初市值均在7亿美元左右,如今,尽管两家机构的营收规模相当,学大教育的市值却仅为2.7亿美元左右,缩水60%;好未来市值则增长2倍,达到21亿美元左右,如此一来,两者差距将近7倍。


  押宝e学大


  欲靠在线博未来


  “作为一对一培训企业的代表,学大教育盈利不佳,曾让一对一经营模式被广泛看衰。”在谈到一对一模式弊端时,金鑫曾毫无讳言。为了走出估值和盈利困境,学大教育也在进行着多方面的尝试。


  作为尝试动作之一,学大教育先后投资入股励步英语和蔚蓝国际,从而切入外语培训和素质教育市场,后来又开设了小班教学模式的菁英学堂,同时进军游学市场;现在又推出了介于小班和一对一之间的小组课,至于能否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尚待市场检验。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两年在线教育概念的兴起,学大教育又将目光投入了互联网,并尝试向互联网化转型,并于今年3月推出了基于PC和移动端的学习系统e学大。对于学大教育而言,e学大无疑承载了学大教育转型的重望,为此学大教育不仅抽出大量人力财力研发推广e学大,就连金鑫也基本上在每一个公众场合均为e学大“站台”。在金鑫看来,互联网正给教学过程带来有针对性的三个变革——更加个性、效率和开放,传统教育机构进行互联网变革势在必行,e学大正在做的事情,则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试图解决这三个核心问题。


  4个月的试探期之后,e学大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流量数据和内部分析报告。5月财报的电话会议上,金鑫透露,e学大有15万用户,要达到年底前的100万用户预期,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而随着e学大即将披露最新数据的预期,本刊也会继续跟进学大的发展动向,以进行剖析。


  (北京商报记者 李立勋/文 代小杰/制图)


我未能像应当地那样去生活,当回首往事,我身后是风起云涌的苍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京ICP备16066458号-1|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市场人 ( 京ICP备2023000371号-1 )

GMT+8, 2024-11-21 23:31 , Processed in 0.067207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