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对一模式该怎么走,课程和教师需要被重新定义
编者注:一对一是相对原始、门槛较低的辅导业态,虽然需求旺盛,但一直挣扎于盈利的边缘。本位为从业者郝桂钧(新浪微博@东城郝老师,QQ:303299589)投稿,梳理了一对一模式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可能的趋势。以下为全文:
传统一对一模式
一对一模式是一个老师在某一时间段带一个学生一门课的一种授课形式,这也是一种历史久远的教学模式。自从班级授课制流行以来,一对一辅导就成为了教师们的第二职业。
从目前的教育理论来理解,一对一教学的优势在于老师能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性的反馈。及时反馈可以快速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能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得到优秀教师的指导,学生可以快速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能更快的掌握学习内容,完成学习目标。当然,这种及时反馈也有对应的的缺点。老师指导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度增加。如果碰见较差的老师,学生可谓赔了时间又浪费了金钱。
传统一对一虽然一直存在,但是一直没有成为一种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分析起来,传统一对一难以商业化的原因有三个:组织问题、监管问题和收费模式。就组织形式来说,一个老师针对一个学生,这种模式无需多人完成,属于个体户,公司制的优点有限。从监管问题来说,公司无法控制每个老师的教学质量,导致难以形成稳定的质量预期。就收费模式来说,传统一对一是家长直接付费给老师,再让老师付款给机构,就有相当大的难度。
中介型一对一模式
中介型一对一在传统一对一的源头发现了商机,因为传统一对一模式中,老师和学生基本上属于一个熟人圈,直接认识或者通过介绍人相互认识。而熟人圈的资源是相当有限的,介绍老师和学生是一种商业机会。中介性一对一通过广告等一系列市场手段,获取有意愿接受辅导的学生,介绍给相关愿意辅导的老师,向老师或学生收取相关介绍费用。
中介型一对一的问题常常是,一旦学生通过中介机构找到老师,或者老师通过中介机构找到学生,中介的作用就消失了。因此中介型一对一模式没有长久的盈利手段,虽然营业成本也可能比较低,利润率较低。随着一对一市场竞争力度的增加,低价获取学生资源的手段渐渐失效。在市场费用提高以后,收取费用增加会导致更多的跳票,因此这种商业模式渐渐消亡。
中介型一对一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学生和家长往往不是希望找到一个一般老师,而是希望找到一个重点学校或者其它类型的优秀老师。中介型一对一机构往往缺乏包装老师的能力,所以这也是网络一对一中介发展不起来的原因。
机构一对一模式
机构一对一就是对传统一对一进行商业化改造,引进了预付费制和教师分权制。预付费制是指学生或家长在没有见到授课老师之前,首先向机构缴纳学费。学生上课过程中,机构按照课时进度逐步扣除课时费用。教师分权制就是把教师的权力进行纵向分割,授课由授课老师承担,与学生或家长的沟通工作由班主任(有些机构称为学科顾问)承担。
在预付费制下,家长希望逃离机构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因为在早期的一对一机构,退费即使不是一件完全不可能,也是非常艰难的事情。而授课老师不再与家长接触,带走学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如果考虑到教师的课时费并不是立即结算,那么授课老师带走学生意愿也不强。这两个措施保证了机构具有持续盈利的能力,完成了对一对一教学进行商业化。
在预付费制下,教育机构先向学生收费,又过了很长时间才跟老师结款。这就会使教育机构上账上留了很多现金。而班主任加强了对授课老师的控制,摆脱了教育行业依赖老师的局面。而大学扩招带了了大量的培训需求,一对一市场的空白导致一对一企业大发展。
机构一对一的困境
机构一对一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上,这也是从传统一对一模式遗留下来的弱点,也和一对一的商业模式有关。
在一对一授课模式中,师生比非常大,因此需要大量的教师。在教师数量要求很大的情况下,要求老师的质量更是难上加难了。而且从成本上考虑,机构更愿意招聘那些质量不好,但是价格要求更低的老师。这就造成一对一教师很难完成预定的授课目标。
在另一方面,机构的排课方式并没有给学生们消化讲解内容的时间,这样容易造成一对一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进一步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会导致实际学习效果往往还不如不补习的学生。
机构一对一模式中,教师负责的对象是机构,而机构中的大部分人是不懂教学的,而教学服务又是个标准化程度很差的产品,教育机构无法快速客观评价教师的教学服务。正如当年乔布斯说:“做销售的人经营公司,做产品的人就不再那么重要,其中很多人就失去了创造的激情。”这就是目前一对一教育机构的现状。
北京目前的高考数据表明补习和学生成绩没有相关性。2013年经初步统计西海东三区65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人数占了全北京90%的比例,2012年这个比例是88.55%。显然这个和教育机构的分布完全不同,这些数据表明北京教育质量主要依靠学校,而非教育机构。
这么多补习班,没有谁有特色课程。毫无差异化的竞争,把竞争压力最大限度地逼到销售前端。在一对一市场接近饱和之后,市场费用越来越大,导致一对一教学机构的盈利急剧萎缩。而承诺和效果的巨大差异,使得家长和学生更加趋于理性,一对一市场慢慢萎缩。几乎所有的一对一公司在经历了前几年的高速发展之后,都会进入一个生源下降期。
以家长的预付费资金进行快速扩张的教育公司,有巨大的资金链隐患。如果新开机构的运营效果不及预期,可能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资金链一旦断裂,就会理解导致家长退费增加,从而导致整个机构快速倒闭。从早期的问吧,到现在的英特,都是栽在这个问题上。
一对一模式的展望
机构一对一目前的困境,表面上来源于过度推销,实质来自于教学质量不稳定。教学质量不稳定的原因有两个,机构教师流动性大,机构没有衡量教学水平的手段。在机构没有办法给家长一个稳定的分数提升预期的情况下,销售人员慢慢的从讲故事,变成讲神话,慢慢从讲童话变成讲童话。没人相信机构的承诺,对机构的质疑越来越多。
因此,机构一对一继续发展,必须解决教学质量的问题。而解决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在于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有效地评估老师的教学效果。虽然之前的技术没有完全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教育分析方法的成长,解决这方面的技术和方法快速发展,这个可以给教育机构改进教学模式奠定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
当然,研究相关算法,开发相关软件费用不是小机构能够负担得起的,因此小机构需要充分利用已有软件,搭建自己的平台。从另外一个角度,小型一对一机构需要研究教学分工的合理性问题,优化教学流程,解决一对一普遍存在的学生“学到”但是没有“学会”的问题。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在这两种情况下,一对一教师都是变革的关键,教育技术是变革的推动力。如果老师能持续创造和参与教法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然可以为一对一创出一条新路。理论上分析,利用现有的免费互联网资源,都可以用来推动自主学习。比如一个论坛或QQ群,就可以支撑学生之间的讨论,这个“讨论”还能让水平高的学生做到“教授给他人”,巩固学习成果。学生可以自己重复看老师录制的视频,作业评分可以机器自动做,从而提高一对一的工作效率。当学生提交作业后立即获知分数,立刻就能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因此,在一对一模式与互联网融合以后,“课程”和“教师”最终被重新定义。在这种重新定义的过程中,班级式教学将解体,一对一教育转变成个性化教育,获得真的市场认可。(来源:多知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