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圈的市场人 市场人的社交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38|回复: 0

《一课经济学》-精简版(附PDF)

[复制链接]

5715

主题

7684

帖子

769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99
发表于 2017-11-17 16: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课经济学》-精简版

亨利‧赫兹利特
「卡片作者」任晗骞
预计本篇需要57分钟


目录

  • Part 1 破橱窗效应&战祸之福
№.1 本书导读
№.2 本节导读
№.3 破窗效应
№.4 战祸之福?
№.5 公共工程来自缴税
№.6 税赋抑制生产
№.7 本节总结
  • Part 2 失业问题
№.8 本节导读
№.9 政府信贷扭曲生产
№.10 诅咒机器(一)
№.11 诅咒机器(二)
№.12 分散工作机会的企图
№.13 遣散军队和裁减公务员
№.14 本节总结
  • Part 3 就业问题
№.15 本节导读
№.16 追求就业vs追求生产最大化
№.17 关税“保护”了哪些人?
№.18 拼命出口
№.19 “平准价格”
№.20 救救某产业
№.21 本节总结
  • Part 4 价格管制
№.22 本节导读
№.23 价格体系如何运作
№.24 “稳定”“物价”
№.25 政府管制价格
№.26 房租管制的后果
№.27 最低工资法
№.28 工会真的有办法提高工资吗?
№.29 本节总结
  • Part 5 工资率、利润、通货膨胀和储蓄
№.30 本节导读
№.31 “有足够的钱买回商品”
№.32 利润的功能
№.33 通货膨胀的幻景
№.34 抨击储蓄
№.35 课后温习
№.36 本节总结

----------------------------------------

  • Part 1 破橱窗效应&战祸之福
№.1 本书导读
№.2 本节导读
№.3 破窗效应
№.4 战祸之福?
№.5 公共工程来自缴税
№.6 税赋抑制生产
№.7 本节总结


№.1 本书导读

2008年留给国人的回忆,除了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或许还有从美国开始蔓延全球的次贷危机,这场发端于美国房地产行业的经济危机,最终影响到世界各国的经济,当然中国也未能幸免。为了挽救当时经济增速急刹车的中国经济,政府推出了庞大的“四万亿”计划,以投资包括高铁在内的国内基础设施。激进的“四万亿”计划在当时挽救了每况愈下的中国经济。但如果我们今天来评价 “四万亿”计划的话,或许对于该计划的效果要打一个问号:从中长期来看,它真的挽救了中国经济么?

政府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真的能挽救经济么?如果你心中尚存这样的疑问,那么写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一课经济学》或许会提供另一个答案。本书作者亨利·黑兹利特(Henry Hazlitt)是当时影响力颇大的自由意志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曾担任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报刊的记者。

黑兹利特对于自由意志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发展都有极大贡献。除此以外,他资助了流亡到美国的路德维希·冯·米塞斯(20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大师、卓越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使他得以获得在纽约大学的教授职位;也让艾茵·兰德(俄裔美国哲学家、小说家,她的哲学理论和小说开创了客观主义哲学运动,代表作有《源泉》《阿特拉斯耸耸肩》)接触到自由市场的经济理论。1997年,为了纪念他在经济领域的杰出贡献,成立了以他命名的基金会。

需要一再提醒的是,作者的很多经济学观点可能会与大多数人的认知相冲突,请你暂且抛弃自己固有的认知,来听听经济学家不同的声音。当然,因为本书的写作年代较早,也有部分观点已经不符合当下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了。


№.2 本节导读

开宗明义,作者黑兹利特在第一章告诉我们,这本书的核心就是破解其他经济学家所犯下的谬误,并且指出了这些谬误的共性:忽略了政策对所有群体造成的影响。而对于这些谬误的始作俑者,作者把他们叫作“坏的经济学家”。不过,笔者非常不赞成这种二元论的判定方式。它硬生生地将那些持有己见的经济学家定义成“坏的经济学家”或者“煽动家”,称之“只顾眼前的利弊得失”;另一方面,对于赞同他的观点的学者,作者认为他们是“好的经济学家”,认为他们富有远见,会对社会整体发展有长期的良好效应。

在这里笔者揣度作者黑兹利特所要批判的对象,是为现代经济学做奠基的凯恩斯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主张政府在经济中进行宏观调控。而黑兹利特实为一名奥地利学派的拥趸者,该学派认为市场本身就可以很好地调控经济,其著作自然会得到学派奠基人哈耶克这样的经济学大师的推荐。

只要对经济学知识有所了解的人,对凯恩斯和哈耶克这两位经济学大师的名字应该都不会感到陌生,但是这两个学派之间的对抗却一直在持续。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参考凯恩斯写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及哈耶克写的《致命的自负》来比较一番。尽管你完全可以挑一个你喜欢的学说去相信,但是笔者认为,真理最大的敌人莫过于信仰。只有始终保持一颗开放的心去迎接新变化、接受新知识的人,才能离真理越来越近。


№.3 破窗效应

本节内容我们将从乐观的破窗观点入手,分析其是否真的如同蝴蝶效应,能使得整个区域经济得以增长,或是相反,并由此引申到战争福祸问题的探讨上。
首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作者给出的第一个小例子。

一个顽童将面包店的玻璃窗砸碎,并逃之夭夭。店长正懊恼将为重装玻璃而损失250美元的时候,人群中有人这样安慰他:“你在玻璃店多消费250美元,使玻璃店的老板增加了收益,于是他便会去别的店家多消费250元,而别的店家也会去另外的商店多消费,于是一块简单的碎玻璃却能够发挥蝴蝶效应,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了起来。这样看来,那个顽童的恶意之举,却是造福整个社区经济的福音。”

事实上真的是这样么?不如我们跟随作者的脑洞,去设想另外一种可能的情况:本来面包店的店长是要计划着去裁缝店花这250美元,量身定制一套帅气西装。这样,面包店店长既可以有一扇完好的玻璃,又有一身漂亮的新西装,会招来更多的客户。但是,现在只能有一扇新玻璃窗,西装没了,许多将来可能会被西装吸引来的顾客也没有了。这么看来店长是亏了还是赚了呢?



原本裁缝店的老板可以有250美元进账,从而进行其他消费,并通过蝴蝶效应促使区域经济发展,但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两个不一样的事件线,哪个对区域经济更有利?如果例子中的顽童真的给社会带来巨大益处,那么夸张点说,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所有的天灾人祸呢?


№.4 战祸之福?

根据破橱窗理论的逻辑,我们可能得到一个很恐怖的结论:战争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而且造成的破坏越大,利益也就越大。“坏的经济学家”总是宣扬战争会给人们带来需求的积累。作者认为,造成他们错误看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 需要(need)不等于需求(demand)

简单来说,需求=需要+购买力,有效的经济需求,必须要建立在相当的购买力基础之上。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非洲的一些贫穷国家,人民对营养丰富的食物、干净的水、药品等物资的需求非常大,但由于他们几乎没有购买力,因此在经济学上,并不能说他们对上述商品有很大的需求。

2. 拥有金钱不等于拥有购买力

我们常常有一种幻象,觉得手头的钱多了,能买的东西就多了。但实际上,如果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们很有可能实际能买的东西反而少了。

经过战争的洗礼,整个社会除了军需用品之外,其他商品的生产自然处于低迷状态。战争对社会经济和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急需恢复各种基础建设和商品生产,但战争带来的通货膨胀却会让货币购买力下降。通货膨胀看起来会让一个国家在战后进入经济腾飞的时代,但其实和破窗理论一样,在虚高经济的背后,物价的涨幅远高于民众收入的涨幅,民众的购买力实际上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而且,战后民众必须将大部分的金钱花在基础建设方面,比如建房子、修店铺,那势必会使其他商品的生产受到限制。

3. 弃旧不等于迎新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战争中摧毁的厂房本来就是旧的,战后重新修建更好的厂房和设备,反而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比如德国人和日本人在二战后,因为得以更换最现代化的厂房和设备,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美国那些老旧、过时的厂房与设备根本无法与之相比。按照这个逻辑,在和平年代,如果我们想要提高生产效率,只要更换新的厂房和设备就行,试想一想,真的是这样吗?

不一定吧。你肯定会考虑,这些设备真的旧到不能再用了吗?我换一套新设备要多久能收回成本?如果我有没有足够的钱来换设备呢?因此,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意识到,弃旧并不一定能迎新,因为战争让我们原有的资本累积不复存在,我们可能并没有多余的钱再购买新的设备。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战争重塑了整个工业结构,并且激发了民众对于重建家园的渴望,使得他们工作更加努力。但原有的安定生活和社会稳健的发展态势,难道比不上战争践踏后重整旗鼓的发展么?


№.5 公共工程来自缴税

本书出版的年代是上世纪40年代,凯恩斯学派正盛行。在当时,经济学家认为政府的支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绝对助推器,甚至时至今日许多民众依旧认为政府总是有花不完的钱,赤字(指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可以来年再还。但是作者认为,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除了大自然的资源馈赠以外,所有得到的都是要偿还的,一切只是时间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厘清以下谬误。

1. 谬误一:依靠政府支出发展经济。

作者强调,我们必须认识到:政府所有的支出最后都必须靠纳税人来买单;通货膨胀本身就是增加税收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是极其有害的形式。上一章节讲到的通货膨胀,就是由于政府有太多的财政赤字(指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导致的不良后果,最终赤字是由纳税人的钱来填补的。普通民众在依赖着政府支出的同时,还要确确实实地为政府的财政支出而买单。

2. 谬误二:财政支出用于基础建设可增加就业。

兰新高铁全长1700多公里,于2014年建成,途经地区穿越高原雪山与荒漠戈壁,沿线人口稀少。

有人会说,政府将财政支出用于基础建设的时候也增加了就业,但是很显然这又是一个谬误。例如高铁工程,政府在偏远的山区修建高速铁路,铁路沿线地区经济落后,虽然高铁工程无疑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了上千人的就业机会,不过你以为这些就业机会是凭空创造的么?实际上,政府修高铁的资金来自于纳税人,而纳税人本用来消费购买物资的300亿资金,却通过通货通胀的形式变相增加了税收,被政府贡献给了这项大型工程。事实上,我们也很难看见那些隐藏的损失,如果没有高铁,会有更多的房子、汽车、电子产品等生产出来,却因为不像高铁那般地丰功伟绩,因而被不合理地忽视了。

3. 谬误三:关于公共工程的实质。

对于政府公共工程,很多经济学家和媒体总是以“只有政府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论调,来论证公共工程的必要性。然而作者黑兹利特却认为,政府把从民众身上收到的税收财富集中投入到一个地方,使之富裕,并不是什么奇迹,而且这种政府工程不正是用私人的资本变成税收来完成的吗?更重要的是,集中财力使一方富裕,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的相对贫穷。

因此作者认为,这类形象工程虽然举着增加就业的名目来证明其合理性,实际上却是效用极低的投资计划。政府官僚机构的公共建设计划,每花一块钱所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净增幅,都极有可能不如纳税人自行花掉这笔钱更值。


№.6 税负抑制生产

机场的免税店里总是络绎不绝,因为民众很容易计算出,一件商品扣掉赋税后可以便宜多少,此时的我们可以意识到加在自己身上的赋税,但似乎对这些赋税的用途却知之甚少。税负本质上是一种转移牺牲,当权者积累赋税,再把这些财富转移给想要发展的那一方。某些区域的税负高达百分之七十,也就意味着一年内有八个月时间的工作是在为当权者打工。作者认为,这种高税负会降低民众的生产积极性,没有人情愿将自己的钱白手供出,赋税应该有节制,否则会抑制生产。同时他也赞同,为了执行基本的政府职能,一定数量的税收必不可少,但必须保证税收合理且对生产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害。

对于“税负抑制生产”这个观点,笔者有一些反驳。虽说赋税过重确实会抑制生产,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一定是有益于生产的。市场固然有调节的本能,但如果将全部生产交于市场调控,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如果没有政府的拨款来帮扶西部贫困地区的发展,那么面对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国家,政府的控制力将被严重削弱。


№.7 本节总结

我们本节先从破窗理论入手,探讨了破坏有助于扩大消费这一谬误,并引申到战争破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此外,在本节的阅读中,作者还介绍了与我们日常认知相反的观点,例如他认为政府建造大型公共工程无益于经济发展,并阐释了他认为的原因。

关键词:

破窗效应,税赋,公共工程

要点回顾:

  1. 经济学家所犯下的谬误的共性在于:忽略了政策对所有群体造成的影响。
  2. 破窗效应并不能带来整体经济的增长,同理,自然灾害和战争也不能带来经济的发展。
  3. 需要不等于需求;拥有金钱不等于拥有购买力;弃旧不等于迎新。
  4. 作者认为,政府所有的支出最后都必须靠纳税人来买单;通货膨胀本身就是增加税收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是极其有害的形式。
  5. 政府官僚机构的公共建设计划,每花一块钱所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净增幅,都极有可能不如纳税人自行花掉这笔钱更值。
  6. 税负本质上是一种转移牺牲:当权者积累赋税,再把这些财富转移给想要发展的那一方。

思考与讨论:

本节我们了解了作者对经济学领域主流观点的反驳。在“公共工程来自赋税”这一卡片中,我们发现,自己在面对公共工程的建设时,很难看见那些“看不见的损失”。如果按作者的说法:政府官僚机构的公共建设计划,每花一块钱所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净增幅,都极有可能不如纳税人自行花掉这笔钱更值。政府降低个税,你每个月的实际收入可以多5%甚至更多,你是否愿意自己消费这笔钱?还是给政府建高铁?你要如何判断一项公共工程的确是社会发展必需的,还是政府为了增加所谓的就业机会,甚至是一些输送不合法利益的工程?


----------------------------------------

  • Part 2 失业问题
№.8 本节导读
№.9 政府信贷扭曲生产
№.10 诅咒机器(一)
№.11 诅咒机器(二)
№.12 分散工作机会的企图
№.13 遣散军队和裁减公务员
№.14 本节总结


№.8 本节导读

上节的内容里,作者提出了“税赋抑制生产”这个观点,在本节的阅读中,我们将对这一观点进行进一步阐释。

此外,作者也对我们大家都比较关心的失业问题,特别是战争结束时的退伍军人和裁减公务员问题,进行了思考。作者认为因为裁减人员造成失业率提高的观点是十分荒谬的。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个荒谬法吧。


№.9 政府信贷扭曲生产

1. 政府信贷给不适合的人,就是在浪费钱。

幸福村里有两个年轻小伙,刘大宝和刘小宝。大宝诚实守信、言出必行,有梦想和远见,他需要承包一座鱼塘,并围绕鱼塘经营农家乐和烤鱼店。刘小宝游手好闲,一无是处,每天喝酒取乐、不思进取,生活非常潦倒,但听说国家来了扶贫项目,也打算申请承包鱼塘,至于承包鱼塘后干什么,小宝都还没想好。终于,在经过多轮评审后,更穷的小宝却拿到了鱼塘的承包权并获得了贷款。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无外乎政府的扶贫标准不全面,同时我们也可以认为,政府在资金使用效率上,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作者认为,相比拿自己的钱或者拿投资人的钱来发放贷款的商业银行和公司,国家对于贷款风险的控制更差(不过政府可能会考虑社会稳定、公正等问题),导致的坏账(不能如期收回贷款造成的损失)也更多,而这就相当于将纳税人的钱贷给那些不珍惜这些钱的人。

2. 政府信贷的不是金钱,而是实体资本。

作者认为,相对于其他的商业形式,政府贷款也会有浪费资本和削弱生产的消极作用。在刘大宝和小宝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想象刘小宝拿了政府贷款以后的情形:拿到贷款后将承包鱼塘的事情抛之脑后,将这笔“不劳而获”之财挥霍一空,很有可能再度陷入贫穷。而作者尤其强调,当权者会倾向于那些产生不良收益的资本项目,这样也必然导致了整个社会群体的净损失。极端情况下,当权者拿着优秀企业的盈利去扶持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这同样也是一种扭曲生产的形态。


№.10 诅咒机器(一)

你或许注意到了,最近一段时间城市地铁口的拉客摩托数量变少了,共享单车的数量更多了。隔三岔五就在网络上冒出一些相似新闻,报道说某地的摩托车师傅一怒之下将共享单车投入河里,因为共享单车抢走了他们的生意。这样的案例或许会让你认为科学的进步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会让不少人失业,那么建议你认真地读一读以下案例。

在工业革命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对于那些高效机器的情绪非常恐慌,无论是手工工人还是经济学家,大都认为机器的发展会造成大量工人失业。但是作者非常不赞同这个观点,他举了纺织工人的例子:1760年纺织机发明后,阿克赖特的纺织工人抗议因纺织机造成的失业,最后官方只能以武力解决。但在随后的27个年头里,议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实际从事棉纺织业的人数,从7900人增加到32万人,纺织工人的人数翻了44倍。

诸如上述的例子不胜枚举。可当时愚昧的工会制定了一些无厘头的规定,强行增加一些完全无用的岗位,比如在不需要司炉的火车机车上雇用司炉。而如今我们回过头看,可能会觉得非常荒谬。作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们并没有理解机器给人带来的到底是什么。

首先,我们一起思考一下,我们一开始发明机器是为了什么呢?大部分人都会说,为了提高效率,比如要了解远方亲人的信息,不再需要骑马传信,仅仅凭借电话、微信就可以沟通。试问,如果为了让那些骑马送信的人不失业,我们应该毁掉刚刚所说的所有发明吗?你肯定会坚定地摇头。作者在这里一再强调,如果否认机器,其实就是否定了整个人类目前的发展成果。

此外,深究机器之于人类社会的运作机理,我们发现,机器只会造成短暂的人员失业,但是长期来看,机器反而会给社会增加大量的岗位,因为制造机器本身也是需要人工的,而这部分便是增加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工厂开始用机器运作,它的成本势必会降低,紧接着竞争对手也会采用机器降低他们的成本,从而使整个行业的制造成本降低。老板们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于是就会继续扩大生产,或者转战其他行业。无论是哪一种结果,事实上都会使得就业增加。

我们不妨回到开头,再看看共享单车造成摩托车拉客司机失业的例子。在摩托车司机失业的同时,我们忽然发现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的数量却在成倍增加,事实上这些摩托车司机只是转换了工作形式,并没有真正地失业。


№.11 诅咒机器(二)

除了纺织机这类劳动节约型的机器外,还有生活改良型的机器。发明这些机器有的是为了改良产品性能,有的是为了执行直接人力无法执行的任务,更多的发明创造则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产品和服务。

与强烈反对机器造成的失业相反,也有人认为机器的发明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比如从机器出现的工业革命至今,由机器工业创造出的就业人数已经是当时的4倍。作者认为,从实质上看这很显然也是一个误解。因为机器真正带给人类的好处在于促进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它无非是提高工人的工资或者是降低产品的成本,而看似增加的就业机会也只是从其他行业转换过来的劳动力而已。

以上我们讨论过的所有谬误,都是基于长期结果与短期效应的识别。无一例外,所有的谬误都只是专注于眼前看得见的利益进行的错误分析判断。不过,作者也强调,能够看到长期结果固然是一件好的事情,但是如果只专注于某个部分的长期影响,可能会导致另外一些谬误。

作者认为,有些经济学家只关注机器带来的长期利益,忽略了其短期影响。比如张三因为共享单车的出现而失业,而他可能花了几年的时间买车考取驾照才能变成滴滴专车的司机。再就业意味着,劳动者需要再次花时间和金钱学习新的技能,且不论他学会后是不是真的可以找到新工作,就他目前的失业来说,他的损失可以说是非常巨大,政府在此时就要为短期失业的人找到合理的就业方案。


№.12 分散工作机会的企图

鉴于就业问题的重要性,这一卡片我们将继续讨论失业问题。通常我们对工作机会的看法是:世界上可做的工作是有限的,要是我们想不出更繁琐拖沓的做事方式来增加工作量,那么我们至少可以想方设法将事情分摊给尽可能多的人去做。在作者看来,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在这种错误观点的指导下,我们可能采取的增加就业方案有以下几种,但其效果还有待商榷。

1. 细化分工
为了让更多人就业,我们解决失业的方法首先是细化分工。比如建筑业中,明明一个工人可以完成埋电线和刷墙的工作,却为了增加就业而雇用两个工人分工完成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老板支付的工资费用就增多了,而老板原本可以把这笔多付的钱拿去买个烤箱。于是,虽然我们保障了建筑工人不失业,却可能让生产烤箱的工人失业了。

2. 缩短工时

当权者采取的第二种常见方案是缩短工时。主要有两种方法:

  • 不改动每小时的薪酬,纯粹将原来每周工作40个小时缩减到30个小时;
  • 小时工资率提高33.33%,为保持原来周薪酬水平不变,需要将工作时间从每周40小时缩减到30个小时。
到底哪种方案是行之有效的呢?

第一种情况下,工作时间缩短,劳动力跟不上,于是公司一定会招募更多的工人进行劳作,确实可以解决失业率的问题。但是因为总工时没有变化,公司的产值依旧不变,所以社会的总产值并没有任何提升,但个人的薪水减少,削弱了个体的消费能力。第二种情况下,工人的每小时薪酬上涨了,然而由于要维持同样的产值,公司要雇更多的人,人力成本增加,进而产品的价格也会升高,导致民众需求降低,民众购买产品的总量也随之下降。

这样看起来,无论是细化分工还是缩短工时之类的分散工作机会的方法,都不可能解决社会总体的失业问题。


№.13 遣散军队和裁减公务员

除了失业问题,人们担心的还有退伍军人和裁减公务员的问题,但是作者认为,担忧他们失业也是非常荒谬的。

我们首先看战后军人转业,因为本书初次出版的时间是1946年,恰逢二战结束的第二年,因此退伍军人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和社会民众关注的重点之一。虽然表面上看,数量庞大的军人回归社会后,充分就业的进程可能会非常缓慢,但实际上,军人转业加入市场的步伐一直非常迅速。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此现象:

1. 社会

从社会的角度看,政府可以大量减少军费开支,因此征收的税收也会相应减少,而民众原来拿去养军队的钱也就可以拿来自己消费,从而促进了市场需求的增加,刺激了生产,社会的产值也就得到了提高。

2. 转业军人

同理,对于转业军人来说,因为市场需求的增加,这些行业所需要的人员也相应地增加了,退伍军人也就有了新的就业机会。

3. 纳税人

军费开支减少后,民众交税也变少了,因此,实际上纳税人可以买到更多的东西,退伍军人也因为就业机会的增加有更高的收入。

同样的道理,政府工作人员的削减,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有人会觉得裁掉公务员会减少购买力,实际上忽视了公务员在失业以后会另找工作来维持甚至提升购买力的可能性。虽然表面上看公务员的购买力降低了,但实际上纳税人的购买力在增加,因此也就可以给被裁的公务员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裁减后的公务员就成为直接为社会贡献生产力的人,而不是尸位素餐、被民众诟病的群体。

其实有时候思考一下,有些公务员总是人浮于事。如果可以精简到只留下必要的人员,例如法官和警察等,那么实际也会极大地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14 本节总结

本节我们讨论了政府信贷是否有助于经济发展,机器是否会带给人类失业,分散工作机会能不能有助于扩大就业以及遣散军队和公务员造成的失业问题,在这里我们介绍了作者的观点和他所认为的谬误。

关键词:

机器,政府信贷,就业

要点:

  1. 作者认为,相比拿自己的钱或者拿投资人的钱来发放贷款的商业银行和公司,国家对于贷款风险的控制更差,导致的坏账也更多。
  2. 从短期和局部来看,机器确实造成工人的失业,但从长期和整体来看,机器反而增加了就业人口的数量。
  3. 无论是细化分工还是缩短工时之类的分散工作机会的方法,都不可能解决社会总体的失业问题。
  4. 削减公务员和裁军并不会增加就业市场的压力,反而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思考与讨论:

本节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与失业问题有关,因为与经济学相关的问题中,失业问题是最直观的,而且是民众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现在再回看工业革命刚开始的阶段民众对机器的反对,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事实上,虽然我们暂时克服了对机器的恐慌心态,但我们同样迎来了一位新的“敌人”——人工智能。

2017年5月,围棋界的终极人机大战开战,谷歌公司生产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与著名围棋棋手柯洁对弈,就像当年的深蓝大战(国际象棋人机大战)一样,牵动着许多人敏感的神经。科技界、新闻界纷纷发出疑问和评论:如果人工智能在围棋这种极高难度的比赛中都能打败人类的话,人工智能还有什么不可能?但结果我们都很清楚,阿尔法狗不仅赢了,而且是压倒性的胜利。

虽然我们目前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比人类更聪明,效率更高,但其仍然是一种无情感的机器,依然无法取代人类。那么你认为,如果人工智能继续发展,并且像现在的机器生产一样投入工厂,人们会像工业革命刚开始时的那样,产生失业恐慌情绪吗?为什么?你认为是否需要担心这个问题?原因是什么?


----------------------------------------

  • Part 3 就业问题
№.15 本节导读
№.16 追求就业vs追求生产最大化
№.17 关税“保护”了哪些人?
№.18 拼命出口
№.19 “平准价格”
№.20 救救某产业
№.21 本节总结


№.15 本节导读

上节内容我们通过对机器生产、细化分工、遣散军队转业等方面的分析,了解了政府为了增加所谓的就业率,出台了一系列违背经济学原理的政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兴业才能安邦”,就业不仅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政府而言,也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先决条件。这几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政府一直在努力提高就业率,但为什么又有反对盲目崇拜就业率的现象呢?本节我们继续关注就业问题,找到我们为什么不能盲目崇拜充分就业的原因。


№.16 追求就业vs追求生产最大化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活少拿钱多,也就是用最少的付出换取最大的利益,那么一个国家的目标为什么不是这样子呢?作者认为,经济进步的首要原则是追求生产最大化,要达到这个目标,充分就业就会成为必要的副产品。也就是说,就业只是手段,生产才是目的。


(几乎每一年都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的一年,2017年预计全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95万人。)

历史上,很多人打着就业的口号却做着相反的事情,比如希特勒推动庞大的扩军备战计划,实现了充分就业;议员们在国会上提出“充分就业”议案,而不是“充分生产”议案;上世纪的美国,议员们坚信每周工作30小时好于40小时,因为这样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他们看来,真正的经济问题是让所有人都有工作,而不是让生产效率更高。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以充分就业为理由制造工作机会的方式,是在扰乱生产。试想一下,如果充分就业可以促进人类发展,那原始社会的人们生活一定非常滋润,因为每个人都要干活,有时甚至要不顾生命危险地工作。同理,吃“大锅饭”时代的中国失业率几乎接近于零,每个人在名义上都有事情做,所以几乎没有人失业。但是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开始有了失业率,而此时正是我们经济发展迅猛的时期。这显然并不是充分就业的功劳,恰恰相反,文明的进步其实体现在就业人口的减少上,而不是增加。中国的发展是因为我们工业生产的发展,也是因为国家在保证适度就业率的基础上,采取了生产最大化政策。

作者提出的观点很耐人寻味,文明的进步体现在就业人口的减少。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这个世界只需要少部分人干活就可以产出所有人需要的物质资料,那么社会的文明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但笔者认为,失业率对政府而言,依然是一个敏感的数字,因为经济学家只考虑生产的最大化,而政府要思考如何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


№.17 关税“保护”了哪些人?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倡导自由贸易开始,自由贸易的主张就没有停止过。随着自由贸易的发展,专业化分工变得越来越细致。在普通大众看来,从专业人士手里买东西要比自己制造来得更便宜,对于个人或家庭来说,这是绝对的精明之举。作者认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已经把这点说得很明白:在任何国家,人民大众的利益总在于而且必然在于,向售价最便宜的人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各种物品。但是,一个国家的管理常常不遵循这个法则,而陷入了“增加就业”的谬误。接下来我们可以从关税的几种调整方式来分析谬误及其后果:

1. 增加关税保护本土企业
曾经一家美国的羊毛衫厂要求政府提高英国进口羊毛衫的关税,因为同等品质的羊毛衫,英国产的仅需25美元,比本土产的还便宜5美元。美国本土的羊毛衫厂声称为了保护整个产业和工人就业,用尽各种方法游说政府,让国会同意提高关税来限制向英国进口。

而从长远来看,情况会怎样呢?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我们假设真的需要提高关税,那家企业才有机会提供原有的工作岗位。而在这种情况下,取消这5美元的关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本土企业无法经营下去,于是倒闭,遣散所有的员工,但是对于美国的消费者来说,只需要花比原来少的财力购买英国的羊毛衫,促进了英国的就业。不仅如此,美国人可以拿省下的5美元去买其他东西,从而促进美国其他行业的发展。

很多人想到这里就停止了,那么就让我们来继续思考。英国人拿着赚来的美元,会购买与国内商品相比更好更便宜的美国商品,这样带来的结果不仅仅是英国优势商品的获利,美国的优势商品也会获利。从上述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关税壁垒的话,各个国家的不同行业优势在自由贸易中得以充分发展,那些效率不高的行业得以淘汰,最终各国得以发展更具优势的行业。

2. 新增关税保护本土企业

同样的例子,我们假设美国新增关税以保护本土企业,此时美国的羊毛衫企业甚至比英国企业更具价格优势,这样做确实会带动起美国羊毛衫产业发展。可是,每一个美国人买羊毛衫的时候为此都要多掏5美元,所以花在其他产业上的钱就减少了5美元。也许人们会津津乐道于羊毛衫产业造就了多少收益、提供了多少就业岗位,但是隐藏在其背后的其他产业损失是难以察觉的。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一个产业的诞生繁荣不可能对原有经济毫无损害。

3. 关税会导致工资降低
这个论点没有那么显而易见,因为比较宏观。一旦当权者对某行业设置贸易壁垒时,根据上文的分析,其实并不会给这个行业带来实际产量的提高,反而会在无形中提高了这个行业总体的人力、财力成本,降低了资本的投入产出比。如果再从消费者购买力的角度去观察,因为消费者需要支付更多的资金购买商品,必然导致购买力下降,同样的钱可买的物品减少,相当于实质工资减少。

总体上来说,关税是一种牺牲消费者来造福生产者的手段,它会引起生产结构的改变。无论是减免关税,还是增加关税,一定会对既得利益的一方造成影响。但是,作者同时强调,我们不应反对必要征收的关税,而是反对以增加国内就业率、提高工资水平等为理由而额外增加的关税。


№.18 拼命出口

在上一张卡片中,我们提到的英国羊毛衫问题,已经给我们这一卡片介绍的出口问题做了一个铺垫,下面我们主要来探讨出口问题。
试想,一个美国人来到中国出售商品,赚到了人民币。他手里拿的人民币无法直接回美国支付工人的工资,于是只好在中国购买商品,再带回美国销售;或者通过银行或代理商,把手里的人民币卖给美国的其他进口商。这个小例子告诉我们,有出口,才有钱进口,想要扩大出口,就必须有更多进口。因此,如果要总结出口和进口的关系的话,可以概括为:一个国家出口的理由应该是支付其进口的费用。


而同样的道理可以推广到对外贷款上。试想如果一个国家只做外国的贷款而不回笼资金,使得本国资本不断损失,这无异于将本国商品不断输出,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早晚得崩塌。从长远看,一个国家的对外贷款收不回来的话,当权者只能从赋税中补足这部分亏空,这样一看,所有的海外坏账就到了纳税人的头上。

作者批评美国政府一直在实施的“对外援助计划”,完全是通过直接赠予来拉动出口,维持美国经济繁荣的假象。实际上,美国赠予物资的代价在于,用于购买赠予物资所需要的财力,本应该可以在美国国内发挥更好的经济用途。美国政府只看到援助的政策在短时间可以对个别出口商有利,或者是为了达成一些政治目的,但是从长远角度看,这无疑是一把损害国民利益的利刃。最后作者引用了十九世纪经济学家约翰·穆勒的话,给出这个谬误的正解:“对外贸易对任何国家都有利,最终并不在于其出口,而是在于其进口。”


№.19 “平准价格”

1933年美国正值惨烈的大萧条时期,时任总统罗斯福为了刺激经济而颁布了“罗斯福新政”,其中就有“平准价格”的内容。总统认为,1929年经济崩坏的原因是农民缺乏购买力,从而导致工业品无处销售,工人下岗,城市人无法支付农产品,导致恶性循环。据此政府直接得出结论:一切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农产品的价格,于是农产品价格被提升至1909年到1914年的平均水平。但作者认为,“平准价格”政策无助于经济的发展,以下有三点原因可以支撑作者的论点:

1. 如果平准价格有益,必然推广。

作者通过反证法论证了这项政策的不合理。因为如果这是一项对公众都有益的政策,那么应该逐步推广到其他所有产品上,将利益最大化。而当权者并没有这样做,显然就是因为这项政策只是使一部分人获利,并且不适合推广到所有商品中去。

2. 平准价格不能带动工业及其他行业的发展。

假如小麦的价格因为政府调控,从1美元升到2美元。相应地,由小麦制作的面包价格也会上升1美元,虽然此时农民的购买力增强了,但城市里人们购买的面包就少了。也就是说,农民增加的购买力就是城市民众减少的购买力,这一增一减,总体上根本没有变化,只是受益群体转移了而已。

3. 平准价格不能抵消关税的效果。

美国是农产品净出口国,保护性关税(以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指对进口的商品增加税赋)减少了工业产品的进口,使国外出口的工业产品减少,他们得到的美元相应减少,也就不能购买美国生产的农业产品,从而减少美国农产品的出口。

总之,长期来看,在同一个系统下,推行一种产品的平准价格,只是让一小部分相关的人立即获取利益,但是大部分人其实是受损的。


№.20 救救某产业

在上一卡片,我们谈论的是救救农业,这一卡片要谈的就是救救其他产业了。

为什么我们在新闻中常常听到救救某产业的呼吁呢?如果这个某产业代入白银和电影行业,就是两个实际发生的例子。上世纪30年代,为了拯救整个白银产业,美国国会借口帮助东方(1935年,民国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中美白银协定》),高价向中国买来白银,致使中国通货紧缩,而美国也不得不收购大量不需要的白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为了减缓国外电影对国内电影业的冲击,政府通过配额限制、国产保护月和政府补贴的方式,扶持帮助国内电影产业的发展。实际效果呢?虽然前几年电影票房确实高歌猛进,但从2016年开始国内电影票房陷入低迷,因为观众意识到,电影保护措施并没有使国产电影摆脱粗制滥造,反而离好莱坞的距离越来越远!

作者认为,拯救一个萎缩产业的方式及其带来的结果,总体来看分为两种:

1. 阻止其他公司进入行业

政府为了维护整体价格的稳定,一般而言会先考虑限制其他公司进入垄断行业,但由于政府的限制,其他公司不得不投资其他投入产出比更低的行业,从而降低了社会平均产值。

2. 政府给予直接补助

我们的政府自然也可以从国库里直接拿钱补贴某产业,只不过这只是一种财富的转移,这种赤裸裸的方式,和降低关税、平准价格的政策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因为我们知道,补贴的钱也都是纳税人自己的钱。既然某产业已经败落,需要被保护的东西事实上已经正在走向灭亡,政府的援助也是无济于事,那么为什么非要苟延残喘,给他们续命?这样只会放缓科技和经济进步的脚步。


№.21 本节总结

在本节的阅读中,我们看到作者在文中主要批驳的是保护关税、充分就业和无偿补贴。在他看来,这些行为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直接的负面效果。

关键词:

关税,价格,充分就业

要点:

  1. 作者认为,“充分就业”无益于经济的发展,真正的经济问题不是让所有人都有工作,而是让生产效率更高。文明的进步其实体现在就业人口的减少上,而不是增加。
  2. 关税本质上是牺牲消费者、造福生产者的一种手段。
  3. 国家出口的理由应该是支付其进口的费用,对外贸易对任何国家都有利,最终并不在于其出口,而是在于其进口。
  4. 平准价格的措施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益;不能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也不能抵消关税的效果。
  5. 衰败的产业事实上已经正在走向灭亡,政府的援助也是无济于事。

思考与讨论:

我国一直遵循着良性的经济发展战略,尽管近几年进出口呈下滑趋势,但是总体来说贸易顺差可观。现在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那么一个尖锐的问题来了,按照作者的观点,净出口是否真的可以真正拉动经济发展?

注:读者在阅读经济学著作时,最好先找到作者的出发点是什么,然后再分析他的理论是否可取,切不可盲目跟从。

----------------------------------------

  • Part 4 价格管制
№.22 本节导读
№.23 价格体系如何运作
№.24 “稳定”“物价”
№.25 政府管制价格
№.26 房租管制的后果
№.27 最低工资法
№.28 工会真的有办法提高工资吗?
№.29 本节总结


№.22 本节导读

上节内容我们学习了政府为了达到所谓的充分就业、拯救某行业而采取的错误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只关注了某个产业,忽视了其他行业以及整个社会长期的影响,导致了经济学上的主要谬论。本节我们将继续了解,政府在调控供求、房租管制、制订最低工资法方面,还有哪些常见的经济学谬误?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企业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我们需要了解企业必须共同面对的基本问题:劳动力和资本是通过价格体系,即通过生产成本、价格和利润三者间不断变化的关系来调节的。


№.23 价格体系如何运作

大部分人都知道,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反过来又会影响供给和需求。需求量增加时,价格上涨,其生产商获得的利润增加,同时会吸引更多的生产者进入这一行。这种情况下,生产成本最高、效率最低的生产者会被迫出局,因而产品的供应量也会减少或不再增加,只留下生产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的生产者。

在这里,我们要了解一个经济学的概念——边际成本,它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一般情况而言,当产品销量变大时,每一单位的边际成本是在下降的。商品的价格与其边际生产成本总是趋于彼此相等,但并不是由边际生产成本直接决定价格,而是由市场对这类商品的预期需求决定的。这样的关系,使得不同商品的相对供应量在自由竞争的私人企业体系中得到调节。



我们不妨举一个例子来解释一下边际成本的含义:假设查理开了一家巧克力工厂,他建设厂房就花去了1000万元,而每生产一盒巧克力的成本包括人力、水电、运输费用等,分摊在巧克力上是5块钱。如果傲娇的查理说我只生产一块巧克力的话,那么生产这块巧克力的成本就是1000万加5元(贵到让人吃不起的巧克力);如果查理打算生产1000万块巧克力,那么每块巧克力就可以分摊1块钱的建设厂房成本,再加上5块钱的生产成本,也就是说每块巧克力只要6块钱的成本。由于市场上巧克力的定价是10块钱,那么查理必须要不断提高巧克力的产量,才能将每块巧克力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并提高利润。

以上过程会让人产生“价格是由生产成本决定”的错误想法。简单地说,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生产每一样东西,都得以牺牲放弃其他某样东西为代价。比如生产巧克力,巧克力厂经理以放弃了投资房地产可能更赚钱为代价,而工人们以放弃自由为代价,因此生产成本其实可以定义为:为了生产某样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事物的成本。

由此可见,为了让经济维持良性循环,应该依靠价格、利润和成本体系的半自动化运作,放手让劳工和资本从衰败行业释放出来,进入成长中的行业。但官僚们并不了解市场这种半自动化体系,总是企图改善或矫正这种体系来满足向他们施压的利益集团。


№.24 “稳定”“物价”

我们可能听过某些行业协会呼吁,他们现在的市场价格已经低于利润,再这样下去只能倒闭,因此为了保护该行业,政府应该提高售价,否则消费者会因为眼前的便宜,在大量工厂倒闭供给减少而价格上升的时候,不得不花高价购买该种商品。

  • 政府和投机商的调节
如果一种产品的物价一直低于其成本,致使所有企业不能支撑下去,从而寻求政府援助。政府一般的做法是:贷款给农民,让他们在低价位时囤积货物,等到价格回归正常时再销售,从而改变供求关系。当权者常常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为了获得农民的选票而不顾长期经济发展的可能,提高农产品暂时的价格。不过,长期来看,这样的策略对于经济发展毫无益处。

通常市场上也会有类似此时的政府角色的人——投机商。作者认为,许多人对投机商怀有偏见,而事实上,正是投机商的出现,使商品的价格全年趋于平稳。因为投机商人在价格低谷时,往往就会大量采购囤积商品,等市场上价格抬高了再拿出来卖。对于农民们来说,投机商人并不是他们的敌人,相反,应该是他们的朋友,因为正是这些投机商人的存在,农民们才规避了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而另一方面,投机商人多了,他们在商品低价时买进,在高价时卖出,其实就是在调节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达到价格稳定。

  • 政府强制干预阻碍优胜劣汰

政府强制干预价格,实质上就是在保护那些本来就低效的企业,这意味着高效率和低成本的企业不能以有竞争力的低价大量销售他们的商品,使得这个产业整体的生产效率都在下降。如果由市场决定价格,那些低效的企业就会被淘汰掉,而他们原本占用的土地、人力、资本等资料就得以转移到收益和效率更高的行业,而现在却只能被白白浪费。


№.25 政府管制价格

之前的一张卡片中我们谈论的是政府当权者将价格平稳在市场价格以上,现在我们来看当权者将价格控制在市场水平之下的效果。


(2016-2017年,面对全国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的情况,各地政府推出了限购、限价和户籍等政策,对民众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争期间,以及战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政府往往会巧借“对抗通货膨胀”为理由来限制物价。而其源头,在作者看来,来自于当权者施行的货币政策。限定最高价之后,可能会带来两个结果,一是商品变得便宜,人们买得也更多;二是商品供不应求,但生产积极性被打压,成本高于售价,于是亏本经营。

起前车之鉴的案例是美国二战时期牛肉屠宰产业,当时屠宰场在物价部门的要求下,不得不以低于成本价的方式销售,结果与政府的意愿事与愿违。越来越多的屠宰场因为无利可图逃离这个行业,造成牛肉短缺。政府原本的目的是让消费者可以买到更多更便宜的牛肉,可是后来的结果却背道而驰。所以政府为了管制物价,出台了所谓的措施:配给制、成本管制、补贴和全面管制价格。而这些措施本质上并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

价格管制往往可以立竿见影,但是时间越长,后患越明显。因为对某一商品进行价格管制后,会带动其上下游商品价格的变化,于是不得不把这些商品也一同纳入价格管制的篮子里。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一定是全面的价格管制。其实价格上涨的真正原因,是商品匮乏或货币过剩。所以,在价格管制问题上,作者认为,如此作为,不如不作为。


№.26 房租管制的后果

与上一张卡片的价格管制类似,房租管制也属于价格管制的一类,因此造成的后果很相似。

要注意的是,这本书关于房租管制的讨论,是在战争及战后时期,而我们目前所处的是比较和平的时代,因此现在的状况可能并不能完全适用。

作者分析,在战争期间,政府基于“让贫穷的人也有房子住”的理由,会对现有的房子,特别是旧房子进行房租管制,虽然看似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服务,但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实在。因为这种做法会造成一种差别待遇,在房屋原本就紧张的时候,那些已经租到房子的人可以享受优惠的房租,而那些没有房子的人可能根本就没地方住。

对旧房子的房租管制会导致如下的结果:

  1. 抑制了新房产的开发。没有人愿意盖新房子,因为根本无利可图。当权者就又要采取价格激励政策刺激新房。
  2. 旧房子的维修问题。业主在限制房租条件下不愿意出维修费用,一方面是因为没有经济动力,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去维修。

总之,这是一场亏本买卖。在经历过二战以后,绝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廉租房兴建工程。自然,可以拿到廉租房的受益者花的是所有纳税人的钱,而这个政策结束的标志一般是无人在卖商品房,空房率到达某一峰值。但是如同“稳定物价”卡片里讨论的一样,当权者往往看到的是大多数住户近几年的选票,而长远来看,住房权益和房东的利润却被忽略了。


№.27 最低工资法

相信所有人应该都知道,每个地方都有相应的最低工资保障。作者就这个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总的来说,保障每个人的消费水平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对经济有利的措施。而要剖析最低工资标准问题,我们首先要站在雇佣者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雇员的产出价值不高于最低工资标准,那么他很有可能被雇主辞退,因此政府原本想保护的劳动工人,并没有获得最低工资,反而失业了。也有人认为提高商品价格可以解决工资问题,持这一观点的人没有考虑到商品价格应该由市场决定,一种商品如果硬性地提高价格,消费者会转买其他同类商品或者替代品,从而导致减产,工人反而失业。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最低工资标准会导致一些劳工失业,那不如刚好就用来淘汰那些低效行业好了。可是他们没有考虑到,员工失业下岗会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他们转去其他行业的同时,将带给其他行业残酷的竞争。其实,提高工资的正确手段应该是提高边际劳工的生产力,例如积累资本、提高管理效率等。


№.28 工会真的有办法提高工资吗?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我们都相信多劳多得,也就是劳动生产率决定工资,而大部分工会领袖却不是这么想的。因为劳动力市场竞争并不发达,劳资双方,即劳工和企业资产都无法充分掌握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相比之下,劳工方面掌握的信息会更少,因此吃亏的往往是劳工方面。所以法律总是会向劳动者一方倾斜,工会便会趁机要求雇主订立标准薪酬。这些强制手段的效果无异于上一段卡片提到的那样——政府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失业的人反而更多了。

(1922年,香港海员大罢工期间,工人上街游行要求增加工资。)

工会有时会用更强硬的手段,例如罢工来逼迫雇主提高工资,而罢工中很可能夹杂着暴力手段,例如阻止雇主招募新员工,阻止其他员工正常上班等。罢工者霸占的是享受这项劳动的特权,所以,即便是工会为员工争取来的工资,只要它不符合劳务市场的实际价格,都是有害的。如果工资提高了,雇主成本也自然提高,雇主会将这一部分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提高商品价格,商品的主要消费者同样是广大的劳工者,因此他们的购买力没有得到实质的提高。而且,如果阻碍了雇主企业的总体发展,就无法创造出本来的利润和新的就业机会,导致问题进一步恶化。所以,问题的核心结论是,工会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牺牲雇主利益提高工资,但是从长期看,没有实质的提高。


№.29 本节总结

本节内容谈论的都是价格和薪酬问题。按照作者的理解,薪酬和价格都不应该由当权政府按照他们的想法进行调整,并且作者也分析了调整之后会带来的一些恶果作为支撑自己论点的理由。

关键词:

价格管制,房租,最低工资

要点:

  1. 劳动力和资本是通过价格体系,即通过生产成本、价格和利润三者间不断变化的关系来调节的。
  2. 边际成本,它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
  3. 对于农民们来说,投机商人并不是他们的敌人,相反,应该是他们的朋友,因为正是这些投机商人的存在,农民们才规避了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
  4. 价格管制往往可以立竿见影,但是时间越长,后患越明显。
  5. 提高工资的正确手段应该是提高边际劳工的生产力,例如积累资本、提高管理效率等。
  6. 工会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牺牲雇主利益提高工资,但是从长期看,没有实质的提高。

思考与讨论:

我国正在实行各种补助政策,例如农民补助、住房补助等,是否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后果?

实际上,理论和实践的差距有时是非常大的。想来前苏联和我国都曾经实行过计划经济,其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其实这已经说明,由国家完全掌控经济的一刀切是不行的。那你认为,政府究竟要如何进行经济调控才合适呢?什么事情政府不应该管?什么事情必须由政府来管?为什么?

----------------------------------------

  • Part 5 工资率、利润、通货膨胀和储蓄
№.30 本节导读
№.31 “有足够的钱买回商品”
№.32 利润的功能
№.33 通货膨胀的幻景
№.34 抨击储蓄
№.35 课后温习
№.36 本节总结


№.30 本节导读

上节内容我们学习了关于调控物价、房租管制、制订最低工资法方面的问题,探究了作者认为的经济学谬误。这次我们将阅读完本书,了解关于工资率、企业利润、通货膨胀和储蓄的问题,并在最后,再次了解作者撰写此书的目的,以及我们在学习经济学知识时的注意事项。


№.31 “有足够的钱买回商品”

“有足够的钱买回商品”也就是说,每个行业的劳工领取的工资都应该足够买回他们所生产的产品。这个观点听上去不错,但是公平的理论并不与实际相吻合。应该说,这只是一个永远不可能达到的理想情况。

在商品交易经济中,某一笔钱如果对交易的一方来说是收入,那对另一方来说则是成本。如果想要达到“工资=产品价格”的理想状态,有两种方式:

  1. 强硬地提高某个行业工人的工资。但是这会导致该产品成本的提高,那么除非能在等量的生产力中找到增量,也就是生产效率提高到可以弥补这项成本,否则就不匹配,商品经济必然失衡。
  2. 管制产品的价格。如果管制商品价格,禁止产品涨价,企业可能因为利润降低甚至亏本而倒闭,这样市场可能萎缩,从而增加了工人失业。

可见“工资等于产品价格”的状态对产业和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实际上,也不能提高工人的购买水平。我们假设一下,工资得到增长的同时,货币和信贷也出现相应的增长,那么物价也会同等上涨。

长远来看,经济均衡是想要达到工资和价格相对稳定的程度。当权者却通过干预把利益分配给小部分人。从远期看,这只是缓兵之计。所以任何企图通过强制手段达到这种均衡的行为,都将导致就业率和生产量缩减到低于它们应有的水平。我们应该通过价格、工资和企业利润共同作用,来决定产品的分配,而不是强制的手段。

工资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劳动价格,也就是单位劳动的产出,按照作者的分析,最好的工资率不是最高的工资率,而是可以让经济达到平衡的工资率。这样的工资率,既能让劳动者获得一定的收入去消费,也会让投资者获得资金去扩大生产。


№.32 利润的功能

时间或许是检验一家企业是否优秀的利器。企业中能活过两年的,十家里面有七家,而能撑过四周年店庆的可能就只有四家了,至于百年企业,或许是企业家们的终极追求。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家的本性,也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所以当权者做出的一些限制利润的举动,实际上极大地阻碍了长期的生产发展。


(2016年,苹果公司是世界上利润最高的企业;全球利润第二至第五高的企业分别是“工建农中”四大中国国有银行。)

要知道,正是因为优秀企业家能产出超额利润,才会促使他们对企业增加投资、添置设备、雇用更多的员工。也正是由于有利可图,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承担风险,进入该行业。不仅如此,利润本身也在对每一位企业家施加不断寻求效率的压力,从而促使科技、管理等的发展。一句话,利润不仅告诉我们生产何种商品最经济,而且告诉我们哪种生产方式最经济。无论是社会主义经济还是资本主义经济,都有必要建立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让整个市场来决定价格、薪酬。利润不应该是人人仇视的对象,而应该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33 通货膨胀的幻景

作者强调,特定的政策只有在“不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才会带来特定的结果,但是大部分人对于通货膨胀常常意识不到。比如我们大部分人都会把工资的大部分存在银行,但是很少人会去思考,银行的利息能否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也就是说,你一年前存的一万元在一年后能否买到同样的商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我们对金钱和财富两个概念的混淆。

财富是供人们消费的东西,比如食物、汽车、房子;而金钱指的是用来购买消费品的货币,比如纸币、硬币、银行账户上的余额,甚至电子账户的余额。总有人认为金钱越多就意味着财富值越高,如果真的是这样,那银行开足马力印钞票就可以解决问题了,所以问题的重点应该是货币的购买力问题。实质上,只要生产出来的商品没有增加,本质上就没有新增消费。

通货膨胀确实在一段时间内可以给特殊群体带来利益,但同样它会牺牲掉其他群体性的利益,扭曲生产结构。并且作者认为,通货膨胀是不受控制的,不可能平缓地结束,更无法扭转其带来的经济萧条。

作者还觉得每个国家都醉心于各种通货膨胀的假象中,因为它似乎可以盘活停滞的产业。虽然通货膨胀本质上改变的就是价格和成本之间的关系,所以有时它也可以起到矫正工资成本和价格结构失调的作用,但这种轻率的做法如同麻醉,并没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喜欢拿通货膨胀说事的,一般都是政客,他们往往带有其他形形色色的政治目的。我们千万不要被政客所蒙蔽,始终要认清的是:通货膨胀给社会带来的长远后果可能是整个经济的崩溃,所以不要被它短暂的调节功能迷惑。


№.34 抨击储蓄

在本书的最开始我们提到过,《一课经济学》提倡的是崇尚自由经济的奥地利学派,而不是目前大部分国家实行的、主张政府宏观调控的凯恩斯学派,而这一张卡片正是凯恩斯学派和奥地利学派交锋的一个主战场。奥地利学派认为储蓄既符合个人利益又符合国家利益,因为银行会把我们储蓄在银行的钱,部分贷款给企业。因此作者认为,储蓄可以被用来投资生产,其价值远高于消费。

  • 经济衰退时期的储蓄

在经济衰退的时候,为了对抗经济衰退,大部分消费者都会推后消费,投资者也会推后投资,因为他们对经济的预期都不乐观,认为需要存钱以防万一。同时,他们也认为以后商品会继续降价,现在买东西或投资是不划算的。因此,在经济不景气时,社会舆论对人们的储蓄行为大加批驳是完全不合适的。

  • 储蓄投资公共工程

还有一些抨击储蓄的人认为,应该由政府出面征用这些储蓄,投资到公共工程的建设中。对于这个理由,作者同样认为十分荒谬。如果储蓄在商业银行里,银行为了存活,会急着把钱借出去以实现盈利,所以不断增加的储蓄会为自己寻找出路,进入投入产出比较高的行业和企业,而这些行业通常是效率更高、前景更好的行业。因此,与其把储蓄花在不需要和无意义的公共事业上,不如投入那些高效的行业中。


№.35 课后温习

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不仅需要我们观察对特殊团体的短期效应,更要观察对整个社会的长期影响,而问题的答案往往像数学公式一样蕴含在问题的陈述之中,需要我们能够抽丝剥茧地把它挑出来。我们也要认清的是,任何主张、做法、政策都具有它的两面性,很少有人能把两方面都原原本本呈现给大众。这不只是能力问题,更是利益问题,因为许多政客只想把好的一面让公众看到。

作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更作为一位普通民众,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全面的思考方法、不一样的角度去体会这个世界的经济运作。这本书讨论的十几个谬论,基本上都是因为没有全面地看问题导致的。作者说,当我们只关注一个经济群体时,看起来有些事情是千真万确的,但是当它联系到每个人的利益的时候,却又有可能是一串错觉。

在这本书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版之后的三十年,凯恩斯主义的结果就是全球通货膨胀急剧上升,各国货币持续贬值,人民生活困难。另外,作者非常不满社会福利,正如之前的卡片里我们谈论过的那样,各种养懒汉的福利计划对国家经济发展有抑制作用,作者甚至对社保制度也显得特别不满。他认为,这已经是一个政治问题而非经济问题。但是这一制度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也没有哪个国会议员敢站出来说社保制度不好。

正在茁壮发展的奥地利学派,是否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夺走凯恩斯主义现在一统天下的局面,还得拭目以待。各位读者要注意,本书作者所倡导的自由市场理论,其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奥地利学派的内容,可以读一读哈耶克的著作《致命的自负》。


№.36 本节总结

本节我们重新审视了“工人应该有足够的钱买回商品”这个谬误,并探索了利润、通货膨胀、储蓄在经济中的利弊。

关键词:

通货膨胀,储蓄,利润

要点:

  1. 强硬地提高某个行业工人的工资,会导致该产品成本的提高,那么除非能在等量的生产力中找到增量,也就是生产效率提高到可以弥补这项成本,否则就不匹配,商品经济必然失衡。
  2. 管制产品的价格。如果管制商品价格,禁止产品涨价,企业可能因为利润降低甚至亏本而倒闭,这样市场可能萎缩,从而增加了工人失业。
  3. 利润不应该是人人仇视的对象,而应该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4. 通货膨胀给社会带来的长远后果可能是整个经济的崩溃,所以不要被它短暂的调节功能迷惑。
  5. 作者认为,储蓄可以被用来投资生产,其价值远高于消费。

思考与讨论:

最近几年许多人都热衷于提高财商,也就是理财的能力。他们学习如何炒股、买基金、买保险,甚至投资艺术品、互联网金融产品等,然而许多人往往陷入局部的信息,而没有意识到更宏观的经济规律。因而在投资市场上,常常有后知后觉的感觉,于是他们转而跟随那些经济学家,甚至把他们当作“先知”一样的人物。然而近几年频频在媒体上出现的经济学家们,似乎很多也并不靠谱。也许前几年,你还在痛恨那些说房价看涨的经济学家,而追捧那些大呼一二线城市房价要大跌的经济学家,然而如今再看,你可能后悔没有早点买房。

现在我们阅读完了《一课经济学》这本书,了解了作者认为的一些经济学谬误,不过因为出版年代的限制,书中没有涉及到如今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经济学问题。那么,对于个人来说,你有十分关注的经济学问题吗?比如为什么房子要限购?为什么要制定房价最高标准?为什么中国的股票市场有跌停和涨停的规定?为什么社保的标准是这样……选择一个你最想了解的经济学问题,先独自思考一下原因,再上网查相关的资料,验证你的说法。(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删。)


来源:熊猫书院  编辑:市场人
本文本仅供市场人(www.shichangren.net)内部学习交流使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

x
我未能像应当地那样去生活,当回首往事,我身后是风起云涌的苍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京ICP备16066458号-1|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市场人 ( 京ICP备2023000371号-1 )

GMT+8, 2025-1-18 15:46 , Processed in 0.515402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