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新高考方案已尘埃落定。其中,传递着哪些信号?会有哪些变化?从这个暑假开始,老师、学生和家长就开始慢慢调整转换吧!
变化1:
将产生一批新品牌学校
新出台的考试制度改革方案,从之前只关注教学和学分,转移到密切关注学科的核心素养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未来优质校不再只是那么几所,也不再只是考分高就能上优质校这么那么简单了。每所学校都要依据生源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教育特色。
一位普通中学的校长坦言,在中高考改革的影响下,将会诞生一批新品牌学校、优质均衡校。这些会倒逼校长管理理念的改革,从原来只注重学生书本成绩的低头办学,要转变为开门办学。学校通过引进社会优质资源,让学生多读、多看、多实践,重视积累,拓宽视野,广泛涉猎,自由交流和表达。学校需要在课程规划实施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上,更加注重多样化。
变化2
个性化指导需求迫在眉睫
随着新中考、新高考方案的出台,这一做法不再适用了。新考试方案中明确指出,考查题目和考查范围将扩大,从书本知识到课外实践,从古今到中外,不仅是语文学科,各学科的题干将增大阅读量,单纯的题海战术显得势单力薄。
京源学校副校长孙清亚认为,“我们目前的教育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没有热爱的东西,这是很可怕的。本次中考改革给学生更多选择性,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爱好特长并加以培养,学生可以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中得到最好的发展。”
新中考、新高考中的选考,正是体现了这一原则。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尊重学生的特长和个性。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玉萍认为,学校目前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做基于新中考、新高考要求的学生研究。学生的选择权大了,更需要基于个体的指导和帮助,为学生做好生涯规划指导。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特级教师李有毅表示,学校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选课指导;在课程设置,学科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引进丰富的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寻找兴趣点,为学生的选择提供依据。学校已将微课、翻转课堂等引入教学,在初一、初二年级开设了科学实验课,历史、政治学科辩论课等创新课程也进一步得到了落实。
变化3:
分层分类走班混合教学
新中考、新高考方案中,除了语文、数学和英语作为必考科目外,其他可以进行选考。这意味着,每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擅长的科目进行选择。这样的结果就是不再像原来一样,行政班的全班同学一张课表,而是每个人的课表都不相同。也许就连课表上虽然都写的是数学课,但具体内容也不相同。分层、分类走班的混合教学将成为学校的一种教学形式,从原来学生不动教师动,转变为教师不动学生动的局面。
如果按照新考试方案中选考的排列组合,学生面临20多种选择。混合教学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穿越学科边界,进行融合教育。以往教师固守自己的学科,不关心窗外事早已不行了。
变化4:
加大对于“副科”的学习
以往,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多是采取一张试卷的形式进行。统一的试卷,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差异化的学生显然是不公平的。新中、高考中明确将采取综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改革之前,历史、地理等没有列入中考科目,这几个学科在学习阶段成了鸡肋,教学质量堪忧。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英语教师李欣表示,中考改革方案最让人欣慰的是将历史、地理、思想品德三科纳入中考备选科目范畴。北京市现行的中考方案对于许多不太擅长理科、但人文功底深厚的孩子来说,不仅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而且他们在若干次的模拟考试中被远远地落在了理科突出的孩子们后面,这样容易让他们失去自信,严重的甚至会自暴自弃,损害其身心健康。中考新政的出台,相信各中小学会把重心也放在历史、地理、政治上,这些大家口中的“副科”将逐渐引起学校、学生、家长的重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变化5:
越来越重视社会实践
新中考方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考查。方案中规定,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五门考试科目满分均为100分,每科都包含10分开放性科学实践或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分数。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纪念馆等社会资源等,在社会课堂中学有收获。中考试题将注重贴近考生日常生活,更多源于现实生活的素材将出现在试题中。
京源学校副校长孙清亚表示,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学校一直有所尝试,每一次外出实践都是几个学科并行设计教学方案和任务单,保证每次外出学习都有收获。学校目前都处在摸索阶段,还没有具体的成型的操作方法,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记录和评价问题,也是很多学校普遍需要了解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表示,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一点纳入中考值得肯定,这对于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都有益处。
来源:信报 记者:王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