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构文化的软传播,倡导从教职工的立场出发,以渗透式、互动式和分享式的视角入手,注重挖掘学校的思想、观点、方法和情感,以非硬性、非强制、非知觉的方式潜入教职工的头脑,进而长久占据他们的心智和心位。教育机构文化的软传播策略,简单归纳为“八化”:
高深的道理浅显化。 企业理念一定不是讲大家听不懂的高深的道理。高深的道理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讲清,让普通教职工也能够知道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样做。白居易写诗,写完以后总会读给大字不识的老太太听,如果她听不懂,就会撕掉重写。企业文化也当如此。企业管理有很多的模式,但最好的模式是让人最好理解、最易执行的模式,而不是用长篇大套的管理学论著来照搬照抄,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抽象的理论通俗化。 理论可以很抽象,但是抽象的理论在推广的过程中,在和教职工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通俗化,这样员工才能够理解,能够接受。
为什么《百家讲坛》是好节目,就是因为把专家做学问的节目最后转变定位:让初中程度的人都听得懂。就这一句话,这个节目就火了,把高深的《四书五经》从高阁上拿下来,这就是曾仕强、于丹、易中天们做的事情。
同理,企业文化大可不必板起面孔装严肃,要走进人群中,走进普通的教职工中间,和他们说一说家常话,说一说居家过日子的道理,经营企业不就像经营一个家庭吗?
例如,有的企业把企业精神界定为“节俭”,就做了这样的阐述:“节俭的老板不是小气,小气的老板未必不好。做企业和做人是一样的,节俭不是小气。小气和小器不一样。小气是和集体利益有关,而小器是跟个人肚量和视野有关的。”
让教职工对学校有家的归属感,不失为企业文化传播佳径!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删繁就简三秋树”,简单即美。简化才能深化。简单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高境界。
有家山东的企业,在职人员上万人,该企业把大家的行为准则只归纳为五个字“真良敬检让”。—儒家文化源自山东,讲的是温良恭俭让,这是齐鲁文化的主要特点。他们进行了辩证修改,“温”改成“真”,“恭”改成“敬”,“俭”改成“检”。真是真实、真诚,良是善良、和善,敬是敬己、敬人,检是自省、自检,让是谦让、宽容。五个字,很简单,内涵表达得很清晰。
校长们是否也有同感?简单的东西才是最不简单的东西,因为简单的东西需要我们复杂的思考,深入的思考才能得到简单的东西。
内涵的阐述哲理化。 哲理是有力量的,企业理念怎么能够对企业具有指导意义?没有哲理,说得不到位不深刻,肯定起不到指导作用。
比如有的企业在对“俭”的解释上,解释了两句话,“该省的一分不花,该花的一分不省”。不花钱是“俭”吗?不是俭,不花钱只是吝啬。真正的“俭”是该花的钱即使一千万、两千万我也要投,因为这是刀刃上的钱。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也不花,这叫“省钱省到牙缝里,用钱用到刀刃上”。
故,内涵一定是有哲理的阐释,给人一种哲理的冲击,智慧的启迪。您的企业文化是否如此呢?
理念的诠释故事化。 故事是理念最好的载体。我们每个人郁是听着故事长大的—在孩提时代,“狼来了”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了为人要诚实:“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们培养了礼让的美德。企业理念也往往需要用故事的方式加以诊释。“张瑞敏砸冰箱”这个故事讲了20多年,黑头发都讲成白头发了,但是海尔人还是天天在讲。中国有3个企业家去了哈佛商学院做演讲,但是很多人只知道张瑞敏去过,而不知道柳传志和马云也去过。那是因为海尔的故事讲得好。
校长们不妨把发生在创业过程中的真实的、能够体现办学理念的故事加以收集整理,形成“故事集”用以引导教职工的思想与行为。
语言的表达形象化。 形象的语言人们更乐于接受。曾经有人总结过一些企业里存在着“三等人”:上班等下班,月初等月末,年轻等退休—上班就想着赶紧下班,根本就不想干什么事;月初等月末,是等月末发工钱:年轻等退休,就在这儿混,总之就是一句话:混吃等死。
用这样形象的语言能让教职工记忆深刻,时常检点自己的行为。
枯燥的文字图形化。 现在己经进入一个读图时代,太多的信息,太多的干扰,太多的杂音包围在我们的周围,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了,很多时候没有时间去细品慢咽。所以,理念的表达最好能和图形结合起来—能用图画的就不用表格,能用表格的就不用文字。能用一个字的不用十个字。因为大家看图能够一目了然,看表可以省略很多过渡,到最后实在没办法,才看文字。
形象的表现生动化。 用生动、具像的方式表达企业文化,能够强化理念的传播效果,让教职工看得见、记得住、想得通、用得好。企业把企业理念、信条与环境做了很好的结合,不再只是简单的印些横幅、标语挂上墙去,而是把理念做成引人注目、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看板、漫画、日历,挂在走廊、电梯,甚至是洗手间里,使员工可见可感,不断强化文化的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