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时代;这是一个被互联网所颠覆的时代。” 北京的初冬,国家会议中心宴会厅里掌声雷动,俞敏洪选择了这样一句话作为自己在“学习力大会”上的“开场白”。 互联网是什么? 俞敏洪定义其为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近20年,互联网进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教育。”
学习力大会上,俞敏洪讲述教育的本质 未来网记者 云枫摄 互联网没有改变教育的本质 曾经有人预言,互联网将会带来一场教育革命。 俞敏洪对此并不完全否认,互联网在教育层面带来了各种全新的手段和方法,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还拓宽了学生收获教育的渠道。 “可互联网却没有改变教育的本质。”俞敏洪感慨道。 在十年前,俞敏洪发现,全中国的中小学配备了大批跟互联网有关的电子设备,并且,当时的中国还在继续加大对互联网教育的改造。 而十年后的今天,俞敏洪坦言,此前的中小学教室里的电子设备已经开始“落伍”,成为摆设的它们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老师的教学方式仍旧停留在灌输模式,并没有让中国的学生因互联网变得更有创造力、想象力。 俞敏洪认为,这样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模式,有愧于“互联网”三个字,更有愧于移动互联网这个时代。 很多人都在强调互联网能够解决教育的一切问题。 在俞敏洪看来,很像是在清朝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坚船利炮能够使中国强大起来,便造了无数比日本更先进的船、炮,但是一场甲午战争,就把中国人打醒了。我们就会发现,不管我们的船开得多快,炮有多长,一夜之间便被打得“稀里哗啦”。 “到今天为止,我们还在相信,某种外在的改变,会改变一个民族的本质。在这个互联网信息通透的时代,这恰恰是中国最根本的问题。”俞敏洪说道。 “互联网作为外在技术性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能够帮助更新教育的手段,但却没有改变教育的本质。” 成功的教育,不是“北大、清华” 通过美国心理学对个人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学习成绩和智商,对其一辈子的成功,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目前,中国所谓的成功教育,非常狭隘,指的就是考上北大、清华等名牌高校,俞敏洪认为,这样的教育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 真正的成功,根据俞敏洪的观点,应该取决于这个人的良知、理性、仁爱和能否过上一个健全、幸福的生活。 “你很难想象,在中国,很少有老师会把孩子当做值得尊重的生命体来对待。”随便地侮辱、打骂、攀比,这样的行为在中国教育中层出不穷。“试问,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如何培养出人格平等、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国家又如何会有持续发展的动力?”俞敏洪说道。 俞敏洪认为,如果一个国家不把人格平等、思想自由、精神独立作为教育的前提,即使教育成才,也会是真实、善良、健康、快乐的“奴才”。 未来的教育,该走向何方?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俞敏洪在讲话中,引用了马丁路德金的这句名言。他指出,中国目前已经实现了上半句:有着殷实的国库、坚固的城墙、华丽的公共设施。不过,中国的教育却没有给孩子们带来“远见卓识”和“品格崇高”,“我们所看到的教育,让孩子们变得越来越狭隘。” “全世界的教育学家都在探讨教育的本质,不管是在西方还是中国,都没有一个完整的定论。” 对此,俞敏洪有自己的理解:未来的教育本质要从三个维度入手。 在国家和社会层面,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让这个国家的繁荣持续一百年、一千年;在个人层面,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格、人格,才能走向成功;在国际层面,培养什么样的中国公民,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让中国和世界和平相处、有序繁荣。 而未来的教育,是线上和线下融合的教育,俞敏洪强调,中国所需要的是头脑的革命,而不是互联网的革命,只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回归教育的本质,尊重教育的规律,才能称之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来源:未来网 记者:云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