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圈的市场人 市场人的社交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03|回复: 0

Minerva的课堂到底是怎么样的?

[复制链接]

5715

主题

7684

帖子

769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99
发表于 2015-4-22 21: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Minerva的所有课都是在自主研发的网络实时教学平台Active Learning Forum进行的。



Minerva所有关于学术的东西都在这里

Minerva创始届学生 温柔嘉



最近好多好多好多人问我关于学术的问题,于是我决定把所有东西都写在这里。谢谢你们看这么长的文章的耐心。欢迎各种疑问意见批评或支持!




–{基石课程 Cornerstone Courses}–


我们第一年的“基石课程”包括四门课。每门都有一个听起来很厉害但是很难懂的名字,所以我想在这解释一下。


Formal Analyses:

形式分析。包括数学,逻辑,计算机,数据分析,统计概率,建模等等这些注重纯逻辑推理和计算的东西。


Empirical Analyses:

实证分析。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气候学等等这些需要反复的试验和收集证据来支持或者推翻一个假设的学科。


Complex Systems:

复杂系统。指的是人在社会(甚至也可以包括一些群居动物的社会)之中的互动产生的复杂系统,涉及到很多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内容。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多模式交流。包括各种与表达交流相关的技能——写作,演讲,辩论以及说服,音乐表达,视觉艺术表达,歌剧电影等等。


你也可以把他们依次看成计算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虽说这样不是很准确,因为它们之间没有这么清晰的界限,比如复杂系统也涉及到很多自然科学和计算机模型的内容)

为了解释这四门基石课程与传统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有什么区别,我想到用“根”,“藤”,“叶”三个词拿来比喻很恰当。


与其把知识分成一块一块单独的“学科”比如“心理学”或者“写作”这样教给学生,Minerva的第一年课程是用一种从上到下的非常有系统性的方式把所有学科根据它们的根本性质分成四大类,然后先教它们共同的方法论和哲学基础。 这种学科之间的共同基础,就是我所说的“根”。


比如在Multimodal Communication这门课中,与其把文学音乐艺术一个个分开单独来看,我们先寻找它们的共性——都是关于“表达”。表达的内容可以是一种情感也可以是一种观点或思想,表达的方式可以是仅仅在宣泄也可以是激烈的论证、反驳和说服。但不管是哪种,若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善于表达更有说服力,我们都得从研究人脑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开始。通过读行为和认知心理学的论文以及实验研究,我们开始有了初步的概念——音乐和语言对人脑产生了什么样类似的刺激,什么东西更容易抓住观众/听众/读者的注意力,什么最能唤起人的某些情感等等。


再比如在Complex Systems这门课中,我们一开始学习复杂系统的定义,性质,规律和分析方法。生态系统、神经系统、交通系统、经济系统、国际政治系统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由独立的个体组成,这些个体在没有中央控制下通过自己的规则与其他个体进行互动而产生系统层面的涌现行为。我们用这一套框架以及分析方法来贯穿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律与政治等等领域。



复杂系统的网络关系图



鱼群的涌现行为


选“藤”这个词,是因为我想表达一种四门课都被紧紧缠绕在一起、完全分不清界限的感觉。我在一门课上刚学到的新知识或者技能过几天就会出现在另一门课上并且能得到新的应用。经常在我做作业的时候能发现自己在把Formal Analyses学到的编程绘图和建模用到Complex Systems的经济模型或者Empirical Analyses的病毒传播以及鱼群模型上。有一次在上课前,因为脑子里想着关于人工智能的辩论,于是本该是Multimodal Communication的课,我误走进了Formal Analyses。


如果说理论原理与思维方式这些宽泛而抽象的概念是“根”,那么具体的实例和应用就是“叶”。虽说基石课程的重心在于前者,但为了熟练的掌握它,学生需要在实例中不断练习。全球变暖这个话题是这些“叶子”之一。在阅读完关于全球变暖的背景材料和学术论文之后,我们把从不同门课上学来的知识技能运用在这个它身上——在Complex Systems课上我们讨论solution aversion是如何影响公众及政治界对气候变暖是否是人为的看法,在Formal Analyses上我们从不同文章中找出逻辑谬误以及统计数据的滥用,在Empirical Analyses上我们判断观察性研究的设计的合理性,等等等等。通过不断在新情景下练习先前的知识技能,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和巩固要点——这个概念在教育学上被称为远迁移(Far Transfer)。这是Minerva的课程设计的核心原则之一。


总结一下就是,“根”指的是牢固的基础,“藤”指的是互相联系缠绕,“叶”指的是不断生成新的实例。所以通过这个比喻我想表达的是,当学生上完第一年的基石课程,他们不单单有了具体的学科里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有一个扎实的基础和全局的认识,知道学科之间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知道它们在不同环境不同情景下的应用。这种思维基础可以让学生在以后学任何他们感兴趣的新学科的时候,都能够入门的更快,理解的更透彻。



–{HC 和 打分制度}–


我们没有任何试卷形式的期中或期末考试,也没有一个可以占很大分数的期末论文。各门课的成绩都是一整年下来每一次课堂表现和每一项作业分数慢慢累积起来的。


什么算“表现”呢?这要说到一个叫HC的东西。


H指的是思维习惯(Habits of Mind),就是思考事情时候的条件反射,一种直觉的认知技能;C指的是基础概念(Foundational Concepts),用来提供一个牢固的地基,这样其他知识可以不断在此之上建立起来。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像分别是“技能点”和“知识点”。


于是,课上的每次发言中或者课前的作业中如果学生用到了HC,教授们都会根据此次表现来打分。


Minerva的第一年课程中包含了总共一百二十多个HC。具体的一些例子有:


  • 理解记忆的局限和不可靠性,包括目击证人的记忆,知道可以使记忆歪曲的因素

  • 认识可得性启发法和代表性启发法; 认识和避免赌徒谬误

  • 运用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

  • 设计随机对照试验

  • 评估一个假设是否建立在合理的前提上,是否是“可证伪的”

  • 辨别和分析视觉艺术是如何被用来表达想法的

  • 根据观众以及场合来定制书面和口头的表达

  • 把难题分解成一个个可操控的小部分,从而设计解决方案


其中像“对照试验”或“中心极限定理”这一类的HC,可能算是一旦懂了就彻底懂了的。也有的像“根据观众以及场合来定制书面和口头的表达”这种HC,你可能会问,这些东西真的能从课上“学会”吗?


就像你不论看多少本关于领导力的书也不一定能变成一个好的领导者一样,把一种技能从“理论上知道怎么做”变为“不需要想就能做到的习惯”,我们需要的是练习练习和再练习。这就是为什么Minerva第一年的课程用的是“动态成绩”——直到四年大学毕业才有最终确定下来的成绩,并且是四年的HC分数的累计。也就是说,四年的课程之中,第一年仅仅是对这些HC的“启蒙”,随后在高年级的专业课程中仍然会不断提供练习这些HC的机会。


这种新打分制度给我个人的学习态度带来了极大的转变。我从小就非常习惯于临时抱佛脚,期末考前半个月开始把书来回刷三遍然后一考完就忘得一干二净。再加上在我经历过的教育系统中(其实可以说世界上绝大部分教育系统中都是这样),一个学生的成绩和他的真实水准往往不对称。于是在我仅有的时间内,我必须做出取舍:是去投机取巧拿一个高一点的分数,还是去踏踏实实学一些有用的东西即使它们不一定能给我带来更好的成绩。


由于这种新的打分模式,我的关注点从“分数”转到了“真正学到的东西”上。我不再担心我这一次能拿多少分,我更在乎我到底搞懂了没有,因为我知道我现在的每一份努力都会体现在将来的成绩上。我不再因为应付作业而停留在表面搬弄自己仅有的知识,我更愿意去花时间钻得深一点,因为即使我的这些努力不能马上体现在此次的作业分数上,它们也会体现在下一次和下下次当中。

我不再需要在“拿一个更好的成绩”还是“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之间权衡。它们本该就是一致的。


–{翻转课堂 和 网络平台}–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这个概念一点都不新——在美国从大学到小学都有老师在用它。“翻转”的最初意思是,与其让学生上课听讲回家写作业,不如让他们回家听讲上课写作业。准确一点说就是,传统课堂上学生在教室里通过听讲学到新的概念,然后回家做习题来加深认识。而在翻转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学(看课本和视频)先对新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到课堂上跟同学和老师一起讨论研究练习题来巩固。


Minerva的模式被称作翻转课堂还不太准确,但我可以说它们很相似。我们所有课都是教授带领的小班讨论课,没有任何的教授的“讲课”。我们在课前通过阅读材料和看视频学习新的知识点,自己先试着去理解,把剩下的疑惑带到课堂中,这样课堂里的讨论会更有深度。除了讨论和解答澄清疑惑之外,课上还有各种各样的练习,用不同的情景和场合来反复巩固这一知识点。


每堂课都是根据“Active Learning”这个原则来设计的。具体一点说就是课堂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你时时刻刻保持注意力并且积极参与——回答问题、演讲、投票、解释你的选择、反驳别人。课堂的节奏非常紧凑,教授不断的随机叫人回答问题,甚至有时候会在上一个学生还没有说完的时候就打断然后叫下一个人继续他的思路。



一个学生展示他的成果,大家投票表示同意或反对


混战辩论模式



幻灯片和白板+小组讨论模式

Minerva的所有课都是在Active Learning Forum(Minerva的技术团队自己开发的网络实时教学平台)上进行的。很多人问我,网络教室相比实体教室上课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刚开始用这个平台的时候不免觉得怪怪的。好在我没过多久就适应了这种新式教室并且感受到了它带来的各种好处。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科技让Minerva把它坚持的那些教育原则变成了现实。这首先可以在打分制度上体现——因为每节课都是被自动录下来的,教授们可以在课后给我们的每一次课堂发言按照HC打分,并且写评语和改进建议。学生上课没有听懂的地方也可以标记下来然后在课后回放。同时,网络教室中具有的很多实体教室中没有的功能,这些功能促进了“Active Learning”。每个学生都并排出现在屏幕上,仿佛所有人都坐在第一排,每时每刻都在教授的眼皮底下接受审视。稍微发呆或者走神就有可能被点名发言。我记得我有一回看着天花板打了一个舒舒服服的哈欠,回过神来发现自己出现在屏幕的正中央(教授一般准备让某个学生发言之前会先把他“拖”到中间),然后班上的同学全都笑得停不下来......



Yawn of the century...


如果你想了解网络科技可以实现什么实体教室实现不了的功能,可以看看这个demo: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QwNTQyNjA0.html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好处是学生和教授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上课。一方面这可以让Minerva有更好的师资,毕竟教授不需要因为工作搬家。另一方面这让全球沉浸式的教育变成了可能,让学生能在本科四年内在七个不同的城市生活学习。


我听到最多的批评可能就是网络教室中缺少实体教室中人和人之间的亲密感,比如眼神/表情/肢体交流。人性化是Minerva的技术团队正在尽力解决的一个问题。好在他们非常用心,这学期在和我们开完一次交流会之后,他们加进了一些新功能,比如表情:




这个功能刚出来的时候我们都非常激动然后把脸套进去截图当成了facebook头像(我保证平常上课的景象没有这么可怕)


总体来说我非常看好网络教室的潜力。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指数级的,所以打开了无限的可能性。比起一尘不变的传统教室,网络教室每分每秒都在进化。





参考资料

Cornerstone Courses:

https://minerva.kgi.edu/academics/cornerstone_courses


HC's:

https://minerva.kgi.edu/academics/pedagogy


Far Transfer:

https://learnweb.harvard.edu/alps/thinking/docs/traencyn.htm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ansfer_of_learning


Flipped Classro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Flipped_classroom

http://cft.vanderbilt.edu/guides-sub-pages/flipping-the-classro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Peer_instruction


Active Learning Forum:

https://minerva.kgi.edu/academics/seminar-experience



文章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s6Nc0JiLy6p4vxz%2FQ

</div>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

x
我未能像应当地那样去生活,当回首往事,我身后是风起云涌的苍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京ICP备16066458号-1|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市场人 ( 京ICP备2023000371号-1 )

GMT+8, 2025-1-21 18:51 , Processed in 0.106821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