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笔者一直钦佩在教育一线奋斗和坚持的创业者们,但也常常担心他们会走弯路、看不清方向,本文拿K12教育(这里泛指中小学教育)举例,意在拎清这类产品的正确方向在哪,未必正确,只做探讨。
我想决定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多半有些执念和理想色彩,不管是传统教育还是时常被吹捧的在线教育,这注定是一个久积累、慢爆发的行业;更重要的是要做出一款同时具有技术革命性、理念颠覆性、实施可行性的产品是多难的一件事,即便如苹果手机也不是一推出就大受欢迎的。笔者一直钦佩在教育一线奋斗和坚持的创业者们,但也常常担心他们会走弯路、看不清方向,而对一款产品来说方向是其灵魂。本文拿K12教育(这里泛指中小学教育)举例,意在拎清这类产品的正确方向在哪,未必正确,只做探讨。
课堂内外的教育产品大不同
从学生角度来说,课堂内的时间集中、目标明确、精力专注、可控制性较强,而课堂外就比较散漫了,主要看个人的自制力和家长的约束力;从产品角度而言,解决上课需求的互联网产品与用户接触频次高,粘性也更强,国外有个流行的说法是“翻转课堂”,而解决课外需求的产品则可替代性强,很容易被用户忘记。比如开课吧通过与高校合作共享认证学分来激励学生在线学习,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解决课堂内需求(高校学分),而对一些纯粹的兴趣类在线教育网站,用户往往很难坚持认真学完课程。
K12教育体系则更加适用此道理,在课外,学生最重要的目标是提高成绩、通过考试,途径有很多种,包括做练习、买参考书、找家教、上培训班、问学霸等,甚至上课本身也可能沦为过考手段,那么在线教育的产品最多是补充途径,但效果还不一定比传统的方法好;似乎还没有围绕课堂而设计的互联网产品,原因是课堂的主动权在于老师,而太多创业者把需求点放在所谓的学生、家长用户身上。
K12教育主导权在老师
笔者此前也采访过一些O2O创业者们,他们的产品需求多数是在解决家长找老师、找教育机构这类需求,出发点是家长,确实这是K12产品的特性,因为家长是付费方,自然也成为了创业企业的服务对象;也有一些是偏向从学生出发的,多是解决课外作业的问题,拍照答疑软件(百度作业帮、爱考拉)和刚获得融资的一起作业网。
似乎没有企业是从老师出发的,这样对吗?有人觉得不对,我们常常说“教学”这个词,其实“教”与“学”是两个独立又互动的行为, 为什么把教字放在前面呢?因为教是先发生的,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尤其在K12教育领域,学生能学到什么取决于老师教什么;大多数的教育O2O企业当然知道教师非常重要,但其产品设计并非以教师这个群体为主导,反而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角色。
如果以上观点成立,那么创业者们需要考虑的是老师最迫切的需求,设想一下,老师最主要的三项工作是:备课—授课—作业批改,时间分配大概是5-2-3,笔者有朋友就是初中老师,她也反映备课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很多,目前也只是依靠零散地在网上找资料+教辅参考。谁能想到在沉重的教学功课和各种任务之下,教师才应该是被解放的群体,互联网难道不是应该先让他们享受到便利、专注于教学内容本身吗?在提高备课、批改效率的基础上,学生又能吸收到优质的教学成果,这才是笔者所认为教育O2O的最大价值。
教育O2O推广要自上而下
方向明确了,正确的推广方式也不能忽略,所谓自上而下是从教育局—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的,但反过来就行不通了。学生们胡打胡闹玩这个App那个网站,但,他们会付费吗?老师会跟着一帮小屁孩去用吗?家长会不会限制孩子使用产品的时间?这样的话不仅产品在推广上是个问题,在商业模式的探索恐怕也很难走上正道。
学乐创始人陈冬华也曾走过这样的弯路,学乐中国网是一个面向中小学生的兴趣学习网站,但运营多年不见成效;最终,他反思后开发出一套新的“人人通.云教学”系统,该产品收录了很多教育资源来减轻老师备课的负担。
那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产品才能打动最上层的教育局?假如你提供一套在线备课的工具,老师倒是很乐意,可对学生没用,校长这关可能都过不了。据陈冬华的描述,教育局想要搭建一个信息化教育平台,会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服务商,其中的花费过亿,而学乐则提出免费建设这样的平台,对学生、老师和学校免费开放,只收取部分使用费,未来盈利点是增值服务,这种生态化、开放的O2O模式也正在被接受。
教育是关乎国家、民族、未来的大计,倘若创新的技术和手段能够得到上级的支持,必然能大大减少推广阻力和普及难度;最后,我也希望身初教育一线的创业者们怀有更多的树人育德之心,而不是功利之图。(来源:品途网 作者:吴梅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