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圈的市场人 市场人的社交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64|回复: 0

吴晓波访谈 | 知道自己去哪儿,晓得自己在哪儿

[复制链接]

5715

主题

7684

帖子

769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99
发表于 2014-10-26 22: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放下荣观,重获年青,是谓进化。



19岁定下人生战略


作家吴晓波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始终把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人文理想平衡得恰到好处并实现了相互促进。而在中国出版传媒界,理想和市场一直是对突出的矛盾。



很多人认为这种独特的平衡能力来自天赋,但他从未承认,他认为天赋并不可靠。“可靠的是方向、战略以及精确、彻底的执行。”吴晓波说,对于青葱年代的飘忽不定,越早终结它越好。



2014 年 9 月 13 日下午,仲秋,杭州,吴晓波宅。记者坐定沙发后,他随手挪把硬木椅子,迎着光,坐下,左腿顺搭在另一个小椅子上面,小腿部打着一大块白纱布,他刚刚动了一个腿部切瘤手术。很大一束鲜花躺在沙发边儿的地板上。40 平米左右的客厅兼书房,到处摞着的都是书。



“是李普曼给了我方向和战略。”19 岁在复旦新闻系读大二时,吴晓波读了《李普曼传》,这本书抓住了他的神经。到现在,吴清晰记得书中的片断:



“哈佛大学二年级学生沃尔特·李普曼听到有人敲门,一位银须白发的老者微笑着站在门外,是哲学教授威廉·詹姆斯,他说非常欣赏李普曼昨天写的那篇文章。”



又过了几年,在一个华盛顿之夜,26岁的年轻编辑李普曼被介绍给美国总统罗斯福,总统说:“我早就知道你了,听说你是30岁以下最著名的美国男士。”



沃尔特·李普曼,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新闻记者和最负盛名的专栏作家,持续写作 60 余年,发表 30 多本著作,不指挥千军万马,却对社会产生极大影响。

沃尔特·李普曼


吴晓波决心成就李普曼式的人生:理想和市场兼得。“理想就是做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市场就是大众。”他在《我的总编同学们》一文中写道:与前辈相比,我们赶上了市场化的大潮,若有才干,大多能血拼而出;与后辈相比,我们则沉迷于古老的职业和陷足于理想主义的羁绊。



1990 年毕业时,吴晓波做了个规划,前半生搭建人生结构框架,后半生享受自由,《李普曼传》提供了相应的战略:第一步,做记者,跑条线;第二步,写专栏;第三步,写书。


到目前为止,吴晓波坚持非虚构写作已 24 年,创作了《大败局》、《激荡》、《历代》等三个系列的畅销书。1997 后,一年一本,不曾中断。


平衡点即沸点


“写作过程中,充满枯燥和挫败感。除非你把工作视做一种感召,否则你就会身陷挫折和压力之中。”吴晓波说。



毕业后,他启动了第一步:到新华社浙江分社工业组跑财经新闻。头 4 年,马放全缰,跑遍大江南北,不仅是为了写报道,更在于为日后积累足够的素材。1994 年,他开始给《南风窗》、《南方周末》、《杭州日报》等报刊撰写专栏,迈出第二步。



写专栏是一名财经作者走向大众市场的关键,“写专栏,你不但要专业,专业,还要生动!生动!这是一种产品能力,你需要付出足够耐心进行自我训练。”吴晓波说。



罗马绝非一日建成。为了走李普曼式的方向,他需要放弃体制内固有的成长路线,把自己训练成为一个明白读者心思又能兼容自身理想温度的作者,“这需要不断试错,细致地勘探出市场与理想的平衡点,停不得,急不得,小火慢炖是最好的,不断升温,直至沸点。”



4 年专栏之后,1997 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书《都市背影》,并计划从此 1 年出 1 本新书,98 年《农民创世纪》,99 年《大智大愚吴先生》,尽管每一本都是倾心之作,但也都是温水之作,直到 2001 年《大败局》彻底把中国财经阅读市场煮沸。


《大败局》之前,国内商业写作写法陈旧,没有标杆和固定的读者群体,但市场已经呈现出一定的温度。斯时,中国已加入 WTO,92 派企业家完成创业期,人与势结合,为中国财经阅读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沃土。“在这个变化到来之前,我只是幸运地准备好了能力,水到渠成吧。”



《大败局》的成功,缘于它精确地找到了产品形态与理想主义的平衡点,在自由、独立、激情、怜悯、正义的基础上,吴晓波进行了文本创新并建立了一种风格:1,用 15000 字至 20000 字写一个公司的案例;2,像写故事一样写商业史,注重细节和现场感。



2001年2月份出版之后,每个月加印1万册,但吴没有感觉出什么。夏天,时任《南风窗》总编辑秦朔给吴打来电话:你的书可能要火。秋天,《大败局》印到了 8 万册,沸点到了,这本书的畅销给中国图书市场带来了一系列重要影响,“财经作家”一词自此产生,到目前为止,累计发行 130 万册。




创造失衡方能前进



《大败局》的成功,使吴晓波拥有了资本,使他对职业定位更加清晰而坚定。一方面,他开始用源源不断的版税——以杠杆的方式、以每年 1 套的节奏——投资房产,保证财务自由;另一方面,他把未来 10 年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统统地了规划出来。他还有了“学习致用”的野心。



虽然在写法和模式上已经非常明确,但吴已经不再满足于自身创作能力的精进,他做出了新决定:离开旧组织,开创新组织。这同样意味着,好不容易刚建立起来的平衡模型必然失衡,这需要吴晓波重新开始新一轮探求、试错并找到新的平衡。事实上,他自己也承认,刚开始时,完全没有料到管理一个组织有那么复杂。



2004 年,吴晓波正式拿到一页新华社的离职证明,他独立了。这种独立感是他一直想要的。“有时,只有退,才能进。”回首那段历史,他说:当时已经明显感觉到自己成为了那个机构的障碍物,在外面的名气越来越大,内部琐碎的任务还是照旧,无论在写作方法、风格还是时间上,都对不上了,完不成任务了。



当年,同门好友来沪与吴晓波会商,二人萌生创办了“商业周刊”的动议,然后开始找刊号,谈了几家,每每触及股权事项,无一例外地谈崩。“我始终对股权问题保持敏感,在产权上没有控制力是不行的,宁可不做,不能凑合着做。”他说。



办刊受阻,吴晓波去了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戏剧性的是,恰恰是那短暂的 3 个月,他孕育出了决定其一生走向的那两个想法:1,创作《激荡三十年》;2,创建一家出版公司。



2005 年,蓝狮子出版机构成立了,品牌是从贝塔斯曼手中接过来的,吴为这个新组织定义了使命:用商业的方式培养和鼓励更多的财经作家成长。他认为:“蓝狮子的产权从第一天开始很清晰,这是我做得最对的一件事。”

蓝狮子:培养和鼓励财经作家成长


现在,明星作家吴晓波变身成为老板吴晓波。大展宏图的机会到了,他决定加速推动理想的车轮,同时在两条阵线上掘进,一条是编辑、作者的培养, 2005 年开设原创财经作者培训班,目前已培训了 400 多名学员。另一条是市场条线的开发,着力开展公司史的研究,累计完成了 90 家公司的研究。这些开创性的工作,成为了支撑蓝狮子发展关键的结构性资源。



进化的秘诀


“名气到后来,都会变成负担,社会关系也会成为负担,你会习惯在原有圈子里实现资源配置,不愿意再去创新,不敢做不熟悉的事,那你就很容易被绕过去,被颠覆掉。我现在写作,也面临瓶颈。”吴晓波说。



午后,阳光透过落地窗打在脸上,他安静地“触摸”着自己的“脉搏”。这是吴晓波的擅长:他永远知道自己要去哪儿,始终晓得自己当下在哪儿。



锁着眉头,他认真地分析起过往:写《大败局》时,是第一次突破,2007 年的《激荡》三部曲是第二次突破,2013 年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正在尝试的第三次突破。不再用细节的方式去运作全篇,而是用逻辑的方式去推演。他认为,用这种新方法再写两本《历代》,就基本可以确认是否可以成功。



风波暂歇,需要转战内心。2008 年之后,吴晓波的社会声望明显地上了一个大台阶。越来越多的人把吴晓波看成学者、青年导师——而不仅仅是明星作家。这种角色的变化迅即演化成更新、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40岁以后,宁可不做事,也不能做错事。一旦选定,就要把事情做对。”他说:“直到最近,我突然通了,从职业角度上讲,我已不年轻,但从学术角度讲,我还是很年轻。我需要慢慢从学术角度去构想一些工作,不要为眼前的事去花太大精力。”



青年学者是吴晓波的新起点,他又开始了新的一轮创造性平衡。“放下荣观,重获年青,是谓进化。”他说。



(来源:吴晓波频道 文:王丰 本文即将刊发于哈佛商业评论,有缩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

x
我未能像应当地那样去生活,当回首往事,我身后是风起云涌的苍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京ICP备16066458号-1|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市场人 ( 京ICP备2023000371号-1 )

GMT+8, 2024-11-22 02:45 , Processed in 0.070411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