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下发了《关于2014年北京市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意见》,提出学校、幼儿园不得为“校讯通”办理提供便利条件。
参照朝阳区教委给朝阳区中小学下发通知要求,学校为商业机构入校办理校讯通等提供便利行为属违规情况,正在使用“校讯通”的学校要及时进行整改,即日起通知家长停止使用。
据称,关于校讯通收费项目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以北京地区为例,每人收费标准为10元/月,背后通信运营商、软件开发及推广企业、学校及教师三方分成已成潜规则。
对此,笔者非常感谢女儿就读过的小学、中学。时至今日,笔者还不是校讯通的用户,甚至不知道校讯通为何物。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女儿所在学校教师都是通过飞信与家庭联系,家长也可以通过回复短信与教师沟通、交流,自然省去了每月10元的支出。当然,如果学校或者教师要求使用,笔者肯定也会毫无怨言。
事实上,对于以中小学课外辅导为主的教育机构而言,“搞掂”学校或者教师基本就能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源,从而创造源源不断的财源。全通教育之所以能够上市,必然与其以校讯通为主的业绩有着很大关系,其中有多少来自“搞掂”学校的因素就不得而知了。
如今,北京、广东、安徽、陕西等地教育部门相继明令禁止校讯通收费,无疑对全通教育等经营校讯通业务的机构造成巨大影响。目前,停牌阶段的全通教育正在寻求业务转型,其转型方向将是在线教育,即利用原有的校讯通用户资源做产品延伸。
显而易见,K12教育机构的生源市场集中在中小学校园。但是,如何能够将中小学校园中的学生导入到课外的课堂,一直是国内K12教育机构想方设法运作的事情。当年,中小学校基本都有各自的培训中心以及合作的“校中校”。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及管理的加强,各中小学的培训中心相继“脱钩”、各类“校中校”基本清退。教育管理的规范化,也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但是,课外辅导机构争夺中小学校渠道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只是也从“显性”转为“隐性”。校讯通就是其中的一种常规的“隐性”模式。尽管校讯通以收费为由被教育部门叫停,但更有许多免费的“软件”蓄势待发。比如,一度引发家长质疑的“阿里师生”APP的下载、安装。很明显,推广“阿里师生”APP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移动教育入口,与阿里其他相关教育结合,为家长、学生、老师推送课程通知等服务。
互联网的游戏规则就是“眼球效应”,互联网教育似乎仍未走出“眼球效应”的玩法。那么,通过免费服务、免费课程吸引中小学校乃至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的关注、使用,势必成为K12教育机构尤其是K12在线教育机构的固定套路。不过,可以肯定,各级教育部门对此也是心知肚明。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CEO对于中小学校的渠道资源一直敬而远之。个中原因,在于学校渠道人为因素太多,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然而,在政府采购优质教育资源政策的“感召”下,新东方向北京某郊区县公办中学提供了优质师资及课程。原以为,通过政府采购渠道,新东方有可能“打开”公办中学课外辅导市场,结果却成了新东方为支持教育做了贡献。
早年间,有个相声段子讲,面对敌人的糖衣炮弹,可以把“糖衣”吃了,把“炮弹”退回去。实际上,国内公办中小学确实是在“吃糖衣”而“退炮弹”。面对免费的优质教育资源,中小学校完全可以笑纳。但是,一旦涉及费用,则全部推由学生及家长选择。
追根溯源,国内教育部门对于中小学生的课外辅导本身就持否定态度,自然也不会为K12教育机构“保媒拉线”,更何况现在还处在反腐倡廉的风口浪尖。从目前情况看,各级教育部门欢迎教育机构以在线教育的形式解决公办教育资源不公平、不均衡的问题。但是,如果K12在线教育机构企图寻求盈利的合作,基本上很难得到满足。
不可否认,K12教育市场足够大。然而,如此巨大的市场并不是为在线课外辅导盈利准备的。或许,诸多的K12在线教育机构都是在为教育部门“时刻准备着”,期待某级教育部门相中其所提供的在线教育产品,并能够在中小学生的学习中得到全面的推广。
事实证明,能够上市的在线教育机构绝对是少数。同样,最终能够被教育部门看上的K12在线教育机构绝对也是少数,更何况教育部门也不会将在线教育发展的成果拱手让予非公的在线教育机构。
在政策具有高度权威性、影响力的K12教育领域,校讯通的被叫停,似乎也给在线教育机构提了个醒,必须具有随时被叫停的心理准备。(来源:九宫八卦 文:郑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