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今天早晨,社交投资网站雪球宣布完成4000万美元C轮融资,这轮融资由人人集团领投,晨兴资本跟投。
人人网CEO陈一舟说:“在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投资社区里,雪球是最创新的产品之一。做互联网金融和投资最重要的是优质的、有投资判断力的用户, 这些雪球都有。人人公司投资雪球,是看好雪球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前景和潜力,相信社区产品会产生巨大的价值。”
方三文坚信,只要抓住最有价值的人群,找到最有价值的投资信息,赚钱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媒体人出身的方三文来说,如何创建一个“不靠人做内容”的财经社区。是他最成功的转型。
不靠人推的雪球
相对于100万的移动端用户数,百分之十几的新用户留存率让雪球头痛不已。
辛辛苦苦拉来的人,试用一下便卸载了,产品的内在性矛盾让60多人的团队陷入到深深的思索当中。
腾讯旗下的炒股应用“自选股”是雪球日夜研究的竞争对手,其主页开门见山,是用户自选股票的行情。强工具属性对“自选股”的流量扩张助力甚多,而雪球以定制的信息流(关注账号的发言)为启动页面,在方便重度用户的同时也抬高了新手融入社区的门槛。
雪球的优势是利用社交帮助用户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形式则是在APP内部打造一个垂直于投资领域的“微博”。但对从来没听说过“不明真相的群众”(方三文在雪球的账号)的小白用户来说,初次使用,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流,根本不知道应该关注哪些“大V”(由于言论随时会受到投资市场的检验,颠覆性很强,雪球“大V”的地位都是靠时间和深度奠定的),倒不如先让其同股票建立联系,使用一些工具性的功能,在进入个股页面后发现这篇帖子不错、那条评论精彩,再对作者添加关注,用户留存度可能会更高——这是4.6版本发布后,雪球着力思考的问题,即如何吸引更多长尾用户。
2006年,方三文在网易担任副总编,因为公司发了一些期权,开始对投资股市产生兴趣。作为一个股民,他有两项基本需求:
一,跟踪关注的股票,查看价格涨跌和相关新闻,偶尔也瞥几眼分析师的报告;
二,对别的投资者在看什么、想什么很感兴趣,希望与跟自己关注同一家公司的投资者交流,了解其掌握的信息是否更加全面,推导是否更加科学。
但他发现选择的余地其实很小:被花花绿绿的“K线图”填满界面的的炒股软件,根据编辑判断而非用户需求编排的财经网站,自称有“内幕消息”的股民聊天群…… 直觉告诉方三文,一定存在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好服务的产品。于是,他辞职创办了i美股。
i美股由用户生产内容,关注美股。在做的过程中方三文发现,要想获得更大的用户规模,就必须把领域拓展到A股、港股乃至其他的投资理财产品。同时,由自己的团队生产内容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实际:一来,日益增长的用户和需求使团队生产左支右绌;二来,让不炒股或不擅长炒股的编辑指导在股市砸了真金白银的股民做投资决策,本身就是一件很荒诞的事。
因此,要么广泛抓取互联网上的信息,要么驱动用户生产。方三文选择了UGC,试探性地上线了以个性化组织内容和交流为核心的my.imeigu.com,作为i美股网站的一个模块运行,结果发现用户活跃度远超论坛。
他逐渐感觉到,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一定不能断开与发布者的链接。最有价值的内容,往往是用户产生的。让当事人说话,而不是通过转述,可以缩短传播链条,避免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形和延时。并且,由于信息提供者数量惊人,UGC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能实现超大覆盖,完胜任何一家有实力的媒体。同时,得益于“持续参与”,在信息筛选和动态更新上,再勤奋的专业记者也难望项背。
方三文决定砍掉内容团队,让机器取代人,让用户替代员工。他在2011年底重构了my.imeigu.com,配置独立域名xueqiu.com,引入A股和港股,但并不开放注册,只做内部邀请。
这便是雪球1.0。
在此过程中,方三文意识到:“全世界最难撒谎的地方就是社交媒体。你可以欺骗所有人一时,也可以欺骗一个人一世,但你无法欺骗所有人一世。只要用户数足够多,谣言便没有立锥之地。”
2012年初,雪球APP上线,第一批用户主要来自网站。发展到今天,80%的新增用户都来自于移动设备。相较而言,高质量的长文章一般在电脑上产生,浅层的碎片化互动则在手机上完成。
用户从PC向手机的迁移是大势所趋,具体到雪球,炒股所需的实时性使移动端的价值更加明显。同时,移动互联网上的用户天生就是登录的,这是PC时代网站梦寐以求的。因此,虽说底层代码完全一致,只是通过不同的接口呈现到不同的桌面(PC、IOS、安卓),但公司上下已达成共识:Mobile First。把手机端想清楚、做完了,才去考虑PC端。雪球的技术合伙人李楠告诉我:“移动产品你做好了,PC产品很容易。”
为提升用户体验,雪球做了各种尝试,基本两个月发布一个新版本,每次都力图让用户感受到变化。最初,移动端的菜单是下拉式的,随着功能越来越多,改成了左右滑动的抽屉式。但后来发现,用户使用手机的场景既可能是躺着也可能在移动,这时,满足他最核心的几个需求就够了,不能因为照顾一些高级功能而增加操作路径。于是,把抽屉式又改回了下拉式。
据统计,刷新信息流、查看自选股行情和持仓盈亏的使用频率加起来占到全部功能的80%以上,尤其是可以添加每天买卖记录的“持仓盈亏”,允许用户选择早上或晚间接受一条推送信息,甚至无需进入到应用内便可得知当日的投资收益。
开通这一功能的用户,对雪球的依赖度非常高。
其次,雪球开发了一套基于机器学习的反垃圾系统。一开始信息较少,就把其他社区的垃圾信息手工抓取进来,机器通过自我学习和循环,识别度越来越高。
最后,为增强用户粘性,雪球开设了账号“情绪宝”,每天发布“情绪指数”,依托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通过算法把热门股票和事件发布出来,以一种独有的视角掀起资本市场的公共话题。情绪宝是一个机器人,没有任何人工干预。
雪球走到今天,方三文最大的感触是“面目全非”。虽说一直没有搬过办公室,但身边的同事却从编辑变成了码农。而另一方面,用户对投资产品的关注也早已超出了股票的范畴。年化回报率5—6%的银行理财产品,吸引了大量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年化回报率8—10%的信托产品,吸引了中等风险偏好的高净值投资者;年化回报率超过20%的小额贷款,吸引了部分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基于此,雪球逐步把投资品类扩展到股票以外的产品,比如债券、基金、信托甚至比特币。
功能方面,又解决了聊天、群组等即时通讯的需求,日常的内容更新则完全采用类似搜索引擎爬虫的工作机制,由雪球机器人每天从指定的资讯网站抓取新闻,按照一定的分词规则分配到各支股票下面。据统计,雪球每天生产10万量级的信息,90%以上来自用户评论,报道或公告只占2000条左右。
即便如此,方三文告诉《创业家》&i黑马他也不喜欢雪球被贴上“移动社区”的标签。他认为概念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户在哪、需求在哪,产品就在哪。雪球的定位是打通投资与社交,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影响和指导用户交易,在“买什么”这个核心问题上探讨到海枯石烂。
这是一个由极客搭建的平台,只负责解决两件事:当用户访问别人的主页时,能迅速看到其最擅长点评哪些股票;而当他浏览个股页面时,能迅速看到关于这家公司最热门、最精华的讨论。
雪球的员工没有一个不炒股的,很多原本就是其铁杆用户。他们内部开玩笑时甚至说“不用发工资了”,因为炒股所得远远大于其薪资收入。但雪球并不荐股,也不提供投资咨询服务。
i美股上线时正好遇到中概股上市潮,关注度剧增,但方三文认为:“我当然期盼牛市的到来,但更希望不是牛市时用户也能保持稳健增长,因为这才是你价值的体现。” 虽然已融了B轮,但方三文说雪球还没找到赢利模式。这似乎是所有移动社区的通病,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甚至断言“社区不赚钱”。不过,方三文坚信,只要抓住最有价值的人群,找到最有价值的投资信息,赚钱只是时间问题:“不谈价值观,即便从效率上看,也应该去做提高社会效率的事。那样的工作(软文或枪稿)是增加而不是缩小信息差,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我不会去做。”
雪球内部不设营销团队,连专门的客户拓展团队都没有。为了同广告商接洽,方三文曾一度让公司的行政人员临时转换角色。
投资者为什么会在雪球上分享经验甚至机密的信息?在方三文看来,如果说发微信是因为寂寞,发微博是为了虚荣,那雪球的用户,则源于恐惧:当你需要做投资决策时,对自己掌握的信息是否完备,逻辑思维是否缜密,是没有信心的。但通过分享,便能让其他人补充信息、检验逻辑、帮忙“排雷”,何乐不为?
这也正是雪球的价值所在,它来自构建这个社区的所有人的共同信仰,来自那句著名的slogan:
人身的自由,源于财务的自由。
(来源:i黑马 《创业家》记者 吕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