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知网6月3日消息,今日,在好未来举办的第三届“未来之星”教育CEO创业营上,好未来战略投资部投资总监贾晓楠做了以“教育科技趋势展望”为主题的分享,他认为未来,教育科技领域有三个大趋势:连接、数据和认知。以下为他的演讲摘要:
第一,连接,即通过数据工具,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以前,教育资源不平衡,人们需要挤破头才能上好学校,或者线下看纸质书,要么买不到、要么带不走,以上是教育和互联网没有结合的结果。现在,通过教育和互联网的结合,通过很多内容的数字化加上供需双方进行连接,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工具产生的资源会得到最优化的配置。
这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数字化,也就是把线下的东西放到互联网上。比如各大传统出版社把内容搬到线上。第二个阶段是网络化,有很多产品,商业模式不一样,但是本质上都是通过连接优化资源配置,比如O2O。第三个阶段是终端化,比如可穿戴设备,使得产生连接的便利性大大得到提升。
数字化的阶段,比如慕课,是把优质的课程内容线上化,但不是实时的,类似学堂在线。
网络化的阶段,分几种方式,比如单边社区、家长帮这样的家长社区;比如跨边连接,比如作业盒子,连接家长、老师和学生;比如直播,像翼鸥现在做的小班直播;比如平台,把所有优质资源、行业顾问或者行业大佬放到一个平台上,大家按照需求去平台上找资源。
终端化的阶段,比如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使得学习更加便利。比如飞利浦智能手表,索尼的可拍照隐形眼镜,这些虽然没普及,但是如果和当今教育相结合,是比较符合某些教育场景的。
关于连接,最近关于直播的讨论非常火,在娱乐行业、教育行业都在尝试搞直播。
有关直播,今天探讨三个问题:直播和录播有什么本质区别?直播能否替代线下?直播适合哪些学生?
直播关联的其实有两点:第一,是时间轴上的实时互动的资源,这个时候如果你想跟真正帮你英文有所提高的老师学习,你肯定希望你们俩聊天、而不是他录一段视频,你可看可不看,因为录一段视频没有建立连接。但是直播连接的是你们的时间轴。第二,在中国线下,没有那么多可以连接的需求端和英美国家的供给端,所以直播做了最大的优化的资源配置。
第二个问题,直播解决了线下资源无法触及的一些场景。比如说,小孩学英文最好的方式是让他和欧美小朋友一起玩,但是没有那么多资源去做这样的事情,直播恰好补充了这个资源。所以,本质上直播不是跟线下有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第三个问题,根据刚才的分析,直播适合高互动、需要场景的学科,比如英语。而数学、物理等学科,学习的过程需要花点时间去想、老师再去讲,这个过程做直播没有那么顺。
第二,数据,即通过海量深度数据,提升教学效率。
在数据时代,教育行业可能会带来三个显性变化,可以理解为从“中医模式”向“西医模式”转变。
第一个趋势是,内部分工和行业格局会不一样,完成从“碎片化”到“赢家通吃”的转变。
上一代教育行业有一个问题——碎片化,特别像中医,中医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效果不细致、不显性;第二是内部分工不明确。中医从总体上是有经验、有效果的,包含望闻问切四个环节。但是很难说清楚四个环节里面,望是诊断的准?还是抓药准?还是吃药之后再度问诊准?由于这个环节没有显性化,就不明确。
但一旦有了互联网的连接和数据的积累,这个事情会发生本质的区别。就好像西医就是建议先照片子、验血,进而收集病人的数据。
第二,商业模式的颠覆,即让用户因“感觉有效”而买单转变到因“实际有效”而买单。
比如现在在教育培训行业,大家都会看到一个营销策略就是一堂课进门测,出门测,每堂课之后给家长打电话说你孩子表现的非常好,这样的效果会非常好,家长会非常买单,但是其实如果仔细剖析这件事,就会发现它其实是“感觉有效”。这孩子到底是被服务的好?还是被教育的好?其实我们不是100%知道。
但如果有了数据,或者当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这个事情在各个环节都是显性化、都是透明可分析可追踪的,到底是因为这个老师教的好?还是老师鼓励孩子有效?还是通过老师跟家长沟通之后,家长在家里面督促孩子做的好?还是只是孩子这段时间在公立学校表现的好?这些都可以通过数据进行追踪。
第三,教学效率得到本质提升。有了数据之后,可能真的不需要每个学生都做20道题,有些可能做3道题就能解决问题。
让以上事情落地需要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识别。我们需要把一些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把非结构化数据变成结构化数据,都是需要技术来实现的,这些技术包括语音、语义识别。
第二个环节是判定。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整个测评和认知测量,在产品上是一个测量产品,本质上是给孩子在各个阶段的认知效果有一个定位,切实知道孩子的素质水平在哪里。
第三个环节是挖掘。有了这些数据之后,公司拼的就是获取数据的能力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它通过非常强的能力跟内容提供方,绑定了非常稀缺的教学资源,有了学生的大数据之后,再加上隐性现象,才能实现这件事,这件事实现了才有可能会出现“赢家通吃”的现象。
第三,认知,即通过认知科学的进化,提升认知效果。
从那些资源不对称的阶段,通过互联网工具让资源建立连接显得更加丰富,等资源被连接之后通过数据的集成爆炸,产生化学反应。但这所有的一切,其实都是单边的,都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发生效率的提升。
但是教育是双边的,教育资源再优质,孩子如果接受不了,这件事情都没有画圆。所以始终有未来的趋势叫认知心理学、认知学,这件事情一旦得到了突破,可能对整个教育行业来说,会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生命科学”。
未来的认知领域大约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激发,你会发现那些学习好的80%以上是因为他真正喜欢这个学科。因此,最朴素的逻辑就是让孩子先喜欢这件事情,这其实是我们下一个阶段的教育,从认知上非常朴素,但是又非常深刻的逻辑。
比如创客、机器人、智能玩具,这些东西可以有效的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有探究下去的动力。
第二个阶段是设计。即通过一些设计,让这些已经被激发的兴趣可以得到延续,得到非常好的激励去持续。
这里可能包括所谓的游戏化,包括一些教学体系的升级,可能不仅是单向的传输,而是一些持续的陪伴激励等等。
第三个阶段是研究。谈到生命科学,肯定会要有一些非常深入的研究,教育行业总是会谈到短视频,一个老师的课程五分钟,六分钟,八分钟,为什么是五分钟注意力最集中?为什么3分58秒不行?这些事情我们有一些认知心理的专家在做研究的,为什么短视频或者什么样的背景、什么样的互动是刚刚好的。现在,商业化的东西是通过结果来归纳的。这件事情如果真要做到透,是要从底层做一些研究的,这样才能真正使产品设计有深度、有价值,而不是反向倒推的。(多知网 Ci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