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初全通教育登陆创业板,年中新南洋吸收合并昂立教育的尘埃落定,国内A股市场上历史性的刮起了一股教育培训浪潮;再加之在线教育市场的风起云涌,今年的教育行业可谓是异常热闹;但与2010年由学而思、学大等机构掀起的美国上市潮不同,今年行业备受瞩目的一大亮点在于 “跨界选手们”,面对教育培训这个万亿朝阳产业,越来越多的跨界机构开始了教育抢滩登陆战。
首先嗅到这股硝烟的当属BAT,从去年底的淘宝同学上线以及今年初阿里巴巴巨资投资tutorABC,到百度教育平台的推出以及近期百度全资收购传课网,再到QQ教育平台升级以及近期腾讯与新东方联手成立新公司主攻移动教育,传统三巨头用“自建+投资”的方式全面杀入在线教育领域。这三位重量级跨界选手的参赛,使得在线教育领域在过去的一年格外令人瞩目,就连俞敏洪老师也承认,世界在迅速变化,原先的这些老朋友突然间都跨进自己的地盘抢生意了,商业本质尽显无疑。
当然,也正是由于BAT这样的跨界大佬不断涌入,给教育培训行业带来了资金、人才、技术、思维、商业模式与社会关注度,推动行业整合,提升行业竞争水准与门槛,极大的促进了行业整体向前发展。
除了在线教育,在教育培训其他细分市场今年同样流行“跨界”。森马服饰收购天才宝贝进军早教市场,携程收购世纪明德30%的股权进军青少年游学市场,世纪鼎利收购智翔信息进军职业教育领域等。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仅A股上市公司跨界进入教育领域的案例就有十余起。
如果将原先业务中已包含教育概念的上市公司计算在内(例如立思辰、全通教育、新南洋、中南传媒、科大讯飞、华平股份、天喻信息等),目前在A股涉及教育领域的上市公司数量已经突破20家。
为何一时间跨界在教育领域如此流行,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1、从宏观看,中国经济正处于由投资型拉动向消费型拉动转型过程中,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比越来越大;而教育作为典型的基础民生服务产业,具有规模大、抗周期、刚性需求等特征,再加之近几年我国对教育领域的大力投入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教育作为一个产业的特征也越发明显,中国教育培训产业前景被一致看好,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在持续进入这个领域,其中也不乏各类跨界机构与组织。
2、从中国教育培训产业自身发展特征来看,虽然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已经达到了GDP占比4%的目标,但对比西方发达国家以及目前中国教育国情,无论是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领域,整体上仍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存在不少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在呼唤用社会力量通过产业化的方式来共同参与解决,以此推动教育改革;可以预见未来在教育领域,市场会在资源调配中发挥越发重要的作用,例如近两年一直在探讨的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就是一个积极信号。而对于那些市场化相对成熟的产业,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其人才、资本、技术自然会流向教育这个价值洼地。
3、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借用和君王丰博士的一句话,中国企业正在经历着一个由“产业边界清晰–产业边界模糊—自设产业边界”的演变过程;而“教育培训”本身作为一个基础型服务业态,与众多产业之间拥有无缝接口;换句话讲,教育培训本身其实就是各个产业基础元素中的一部分,具备天然的延展空间。
4、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在线教育的火爆是这一轮教育培训行业热潮的导火索,互联网思维也在冲击着传统的教育培训产业,从产品到用户,从技术到模式,从组织到生态,整个行业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传统机构的壁垒与优势在逐渐丢失,这为很多跨界选手弯道超车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面对如此多的跨界选手,其目的与手段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平台型跨界:BAT模式是典型的平台型跨界。其并不涉及教育本质与内容核心,利用流量、技术、平台的优势,为教育机构提供专业服务平台,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学习环境。这种跨界方式门槛较高,往往是由原先非教育领域成熟平台转化而来。平台型跨界的核心是基于流量的跨界。
2、中心型跨界:围绕相同或者相关的某类特定客户群体或需求特征,从原有产业自然过渡到教育产业的跨界模式。以学前教育产业为例,孩子年龄越小,其教育的属性是不容易脱离开其他需求属性(例如衣食住行)而单独存在的,因此,婴童的教育培训需求天然可以嫁接在众多其他产业链上实现;再加之教育本身是一种与客户粘合度强、多频次、重复消费的服务业态,而且能够很方便的将品牌理念与心智模式传导给消费者,因此很多儿童服装与玩具厂商十分看重跨界进入教育的机会。(例如,森马服饰收购天才宝贝;高乐股份年报明确指出要战略性进军幼教产业等。)
我们预计,未来围绕婴童产业的跨界会是常态,整个产业自上而下将构建起一个“衣食+玩具+游戏+动漫+教育文化”漏斗模型,婴童产业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注:特别关注万达最新推出的“万达宝贝王”;万达要在2020年前在全国的万达广场建立起200个万达宝贝王项目。)
中心型跨界的核心是以挖掘同一类客户的教育需求为中心而展开的跨界。
3、增值型跨界:围绕某一特定产业链上下游做教育增值相关领域的布局。例如洪涛股份、明牌珠宝、世纪鼎利等进入职业教育领域,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其主营行业有很强的教育培训属性与需求,大多发生在劳动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行业,教育培训作为十分重要的增值方式来服务于产业链,这些跨界机构的核心诉求往往是基于行业人才培养而展开的。
4、整合型跨界:与教育培训高相关的产业,例如文化传媒、信息技术、房地产等产业,存在整合型跨界可能性。它与增值型跨界的区别在于,整合型跨界并非围绕着某一特定产业链做教育增值服务,而是采用“X+教育”的方式,将两种甚至多种产业模式完全融合为一种新的业态,例如中南传媒教育领域的传统出版向数字教育整体解决方案转型,众多机构争抢进军智慧校园与智慧教室市场(技术与教育模式的有效融合),以及房地产开发商主推教育地产模式等。整合性跨界的概念范畴较大,适用范围较广。
当然,还有一种特殊的以投资为纽带的整合型跨界进入教育领域的情况,但因为教育本身的特性与行业发展阶段特点(轻资产为主、行业不规范、跨区域管理难度大等),此种模式难度较大,不易复制与推广。
无论以何种跨界模式进入教育领域,尊重教育规律都应被视为前提条件。这也是摆在众多机构面前的一道坎,如何平衡教育规律与商业规律之间的关系,是教育迈向产业化的关键。
展望未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会逐渐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所取代,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流会产生多种变革,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跨界会成为一种先进生产力促进行业变革与发展。
也正是由于众多跨界选手的积极参与,当下这场教育培训行业盛会才会如此引入关注,跨行业的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等要素在不断发酵,逐渐产生化学反应,推动整个行业进步。坦白讲,中国教育培训产业化的步伐才刚刚开始,各方面的基础仍很薄弱,我们需要足够多的耐心与信心,跨界不易,守界更不易,坚持与梦想同在。
下一位跨界选手会是谁?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和君咨询 作者:任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