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宗禹(原北京市西城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专家)
第一篇 高考方案出台了吗! 很久没有写博文啦。 今年我的外孙女在美国高考,姪孙女和一个朋友的孩子在北京高考,最终她们都升入了心仪的大学,我年事已高,本想以这三个孩子为节点,逐渐淡出了。 最近几个单位接连请我去讲课,题目都是高考改革,从北京大的出版社,到河南开封朱贤镇,从公办校到民办教育机构,都在关注高考改革。 在讲座交流过程中发现对我国高考改革存在许多误读、误解: 误解一、高考改革方案已经出台了,2014年开始,2017年实施! 误解二、关于科目组设置的议论也是五花八门,高考科目组设置五花八门,考六科、考九科、只考语数两科、只考语数外三科; 误解三、各科分数权重的议论更是多种多样,语数180分、外语150分、120分、甚至100分,理化生、史地政有的说是ABC等级别,有的说优良中差等级别,有的说都是100分.80分; 误解四、外语社会化考引起了轩然大波,上至专家、下至英语教师、声讨的、赞许的、争论不休; 我想我还不能离开,要站好我人生最后一班岗,有必要写一些东西,写一点自己学习的体会,写一点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见解供大家讨论、思考。 我们现在回到这篇文章的题目上来,高考改革方案出台了吗? 没有!!! 国家教育部关于高考改革方案的时间表是这样的: 2014年上半年 国家发布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有条件的省市开始综合改革试点或专项改革试点; 2014年 各省市最迟在年底前出台本地区具体实施方案; 2017年 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 2020年 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实现改革总体目标。 现在已经是2014年8月了,上半年已经过去了,国家教育部怎么没动静呀? 难!难! 顶层设计的目标如何落地? 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前不久宣布: 国家教育部高考改革方案将择机公布! 第二篇 这一次高考改革是制度改革 我有一段时间也生活在误读、误解之中,参与考试科目组设置讨论,参与分数权重的讨论,参与外语社会化考试的讨论,在这些具体技术问题上绕来绕去,争来争去。一次打电话给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原命题处韩处长,询问高考改革,他告诉我,科目组设置的讨论、分数权重的讨论、外语社会化考试的讨论都属于技术层面、操作层面讨论,说明我们的认识,我们的思维还没有从现行的高考制度中跳出来。他告诉我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高考改革的顶层设计是高考制度的改革!我恍然大悟,科目组设置改革是技术层面、操作层面改革,我们已经改了多少次了,从大文大理科目组到3+2科目组、“三南”科目组、3+x科目组以及各省市自行设计的诸多科目组,这些不属于制度改革,叫改良、叫完善。 “制度”两个字是顶层设计最核心、最关键的词汇! 什么是制度改革? 制度改革是革命,不是改良! 放弃原有制度,重新设计制度,从本质上下手、推倒重来! 建国以来我国高考有过两次制度改革: (一)第一次是在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报告》提出,高等学校招生废除考试制度,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并确定工农兵学员的任务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 这是制度改革,毛泽东推翻了用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建立推荐、批准、复审招收工农兵学员的制度。毛泽东推翻旧高考制度,建立新的高考制度无独有偶,前苏联列宁当政期间也推翻了旧高考制度,建立了新高考制度。 (二)1977年8月4日至8日,邓小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吹响了恢复高考制度的号角。 1977年9月,国家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十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停止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制度,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形式选拔人材上大学。 这是第二次制度改革,虽然是恢复,但是必须首先停止毛泽东建立的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制度,必须否定毛泽东在1971年圈阅的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上通过的《纪要》,这是块坚冰,当时没人敢站出来打破这块坚冰,邓小平打破了。 (三)习近平前二十多年高考没有进行过制度改革,科目组的设置则是改来改去,为什么没进行制度的改革?看了下面你会想明白的。 (四)本轮高考改革是第三次高考制度改革,高考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牛鼻子,牵一处动全身,这一届中央习近平看到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看到了中国基础教育被“分数”绑架的局面必须改变!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人口质量受到了一定影响,几代独生子女带着“先天不足”走入了K12.一年级开始就是“双百目标”,最终追求高三年级高考总分。“先天不足”再加上12年的“分数”绑架,难道这就是中国教育吗?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培养目标,我们的教育理念。习近平以及这一届中央思考的不仅是高考制度改革,是通过抓考试制度,高考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剑指我国基础教育的制度、体制、培养目标、办学理念。或者说新一届领导人看到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症结问题,要改变现状,突破点首先是高考制度。 高考制度改革都改了哪些制度?新制度是什么样?我在下一篇博文中逐点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第三篇 中共中央高考改革的顶层设计 如何从误读中、误解中走出来,全面认识、理解、掌握中央关于高考改革的精神?学习! 学习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关教育、考试制度改革的原文。这些就是高考改革的顶层设计:(摘录) (一)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 学生考试多次选择 学校依法自主招生 专业机构组织实施 政府宏观管理 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 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二)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三)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以上三点是《决定》中有关教育、考试制度改革的原文摘录,在阅读这些原文时一定要抛弃现行的高考选拔制度,重新建立起一个全新的高考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中央的顶层设计。 解读一:中共中央关于高考改革的顶层设计关键词是“制度改革”,这一点在我的第二篇博文中已经论述过了。 解读二:我认为中共中央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中最关键的一招是: 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 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打破了高校录取只看高考分数的铁律,一本二本三本录取分数、各高校录取分数线、各系院、各专业录取分数一律打破。“相对分离”,不是“绝对分离”,是说考试成绩对招生起作用,但不再是现行的唯一依据,几乎是绝对依据!只有这一铁律被打破,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从唐僧的分数紧箍咒中解脱出来,才能打破基础教育十二年被分数绑架的局面,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实施素质教育。“相对”不是“绝对”是说高校招生还要成绩,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都要,这些只是高等院校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的组成部分。 美国的SAT考试2400分,考生也有自己的分数,ACT考试36分,考生也有自己的ACT成绩,美国大学录取时常青藤学校主要看SAT、ACT也看,有些学校有ACT成绩就够了,ACT比SAT要容易。但美国高校录取绝不是以SAT或ACT划分数线,这些成绩只是美国高校综合评价考生的组成部分,这就是“相对分离”。 解读三:中共中央关于高考制度改革顶层设计中还有关键的第二招: 学生考试多次选择。 我以为中学所有科目的考试都将实现社会化、不只是外语,考试由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所谓“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是说“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由“专业机构”组织命题考试和阅卷。现行的高考是“国家意志、政府行为”退居为“政府宏观管理”,我理解就好像美国的SAT、ACT考试一样,一年多次考试,六次、七次,取最好成绩申报。 解读四:全国统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高考还是有的,但因为有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统考科目减少了,只考语、数、外,就像美国的SAT考试,只考阅读、数学和写作三门。 解读五:有了学业水平考试,高考统考科目减少了,文理分科也自然就取消了。 我想我们也会依据我国的国情建立我们自己的新的高考制度和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最终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中国高考改革目标十分明确,具体如何操作? 分数的铁律彻底打破,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 常模参照(选拔考试)被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取代; 高考是“国家意志,政府行为”被政府宏观管理取代; 一考定终身被考试多次选择取代; 崭新的高考制度运行机制: 考试制度: 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 学生考试多次选择 高校依法自主招生 专业机构组织实施 政府宏观管理 社会参与监督。 录取制度: 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学校依法自主招生。 2020年要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这种考试制度改革对K12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教育恢复了本质——培养人而不是培养分;教育回到了人性化轨道,让孩子们摘掉紧箍咒,打破分数绑架,自由成长,自主成才,从十二年分数的奴隶转变成自我成长的设计师。 这样的机制适应我国的国情吗? 这样的机制能保证公平、公正吗? 作弊更方便了? 权力出租有市场了? 法规顶得住人情吗? 新旧制度的过渡方案如何设计? …… 第四篇 与俞敏洪先生聊分数 1.上一篇博文的最后我给自己留了几个问题:国情、公平公正问题、作弊、权力出租、人情问题,为什么在博文的最后自己又问了自己几个很现实又很艰难的问题?这是一种矛盾心态!我对中央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是同意的、支持的。对于抓高考改革这个牛鼻子——剑指我国十二年基础教育的制度、理念和培养目标更是举双手赞成,所以在上两篇博文中我认真论述了改变K12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一辈子,又多次去欧美考察旅行,我深知中国的现状,不用多说,只说一条:人情!发达国家是个法制社会国家,一切活动都要有法可依,就是道德,比如信誉也是用分数量化的,而且有据可查;而我们生活的中国是人情社会,只要相互认识就可以资源共享,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一有事就想到先找人,找熟人,熟人好办事嘛!这就是人情,你托我,我托他,互相通融,交换资源,互相帮忙,过去不用花一分钱的,后来得送点礼,一条烟、一瓶酒,现在不行了得用钱。人情必然导致公平失衡、公正扭曲。而公平公正又是社会的大问题,核心问题,一旦人情占了上风、一旦作弊了、一旦权力出租了、一旦暗箱操作了,公平、公正便荡然无存,人类社会一旦失去了公平、公正,任何一个制度都将被瓦解、甚至土崩瓦解。 2. 今年7月21日北京晚报五色土专栏连载俞敏洪先生的长篇《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写给迷茫不安的年轻人,第27回,大标题是《分数较靠谱》。 我知道俞敏洪先生,而且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我同他见过一面,他在台上演讲,我在台下聆听! 我没有系统读过、研究过俞敏洪先生对高考改革、教育改革的长篇论述,现在就第27回中《分数较靠谱》的观点和俞敏洪先生聊一聊。 俞敏洪先生说: ①我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不是革命主义者,对高考改革我不主张把高考推翻了重来,甚至于把高考整个体系都破坏掉,我主张高考是要坚持的,高考的模式可以进一步合理化,高考以外的其他辅助高考的手段,包括特长生招聘,像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都是对高考的补充。 ②我们不能完全否定高考,也就是废除高考,只要高中向大学推荐,或者说各个大学自己招生就能把学生录取,这需要中国社会达到一个完全讲诚信不讲人情的水平。现在对高考作弊的惩罚也很厉害,但依然有作弊现象。在中国人的心中好像作弊并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这种看法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③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培育出了一个超级人情社会,既然是人情社会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这就是我和你认识了,那么我们就能够互换资源,而且常常会破坏规矩互换资源。在西方社会,你跟我认识跟你占有的资源完全无关。 俞敏洪先生还说: ④以上我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为了说明:中国孩子们的前途,还是靠分数说话比较靠谱。高考制度本身已经是中国能够找到的比较公平的一个制度了。我一直认为中国的高考,应该一年考两次,由学生自己选择两次考试最好的分数,去联系学校或者由学校录取。这样的话,孩子们可以相对轻松一点。 概括俞敏洪先生的观点: ①我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不是革命主义者。 ②对高考改革我不主张把高考推翻重来。 ③大学自己招生就能把学生录取,这需要中国社会达到一个完全讲诚信不讲人情的水平。 ④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培育出一个超级人情社会。 ⑤目前的高考制度本身已经是中国能够找到的比较公平的一个制度了。 ⑥中国孩子们的前途,还是靠分数说话比较靠谱。 说句心理话,就高考而言我完全同意俞敏洪先生的意见!分数的确靠谱,比较公平。 3. 我们和俞敏洪先生要聊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高考制度为什么要改?为什么要弱化、淡化高考分数? 分数在高考过程中靠谱,分数在十二年基础教育中不靠谱! 我以为这次中央下决心要改的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前面的博文中我提到了两个概念:独生子女的“先天不足”和十二年基础教育被“分数绑架”,我们的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生活在分数的海洋里,也有些活动,也有些点缀,但老师、特别是家长最终要回到分数上来。教育的本源,教师的本质,教育的人性化不断地受到分数的侵蚀,十二年后的高考就是决定命运的一战,其核心,依然是分数!这就是中国的教育?中国教育什么时候能摆脱分数的束缚!像一些发达国家一样,回到教育的本源,还原教育的本质,以学生为本,让他们充分享受人性化的教育! 4. 这里涉及到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发展与公平! 金砖五国刚刚在巴西达成若干协议,西方媒体就开始散布悲观论调:你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是挺快,但是你们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已经达到临界点!其实关于发展与公平、公正的问题在社会上讨论十分激烈,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如是,上层领导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一派是发展优先,“把蛋糕先做大!”另一派是首先考虑公平、公正“把蛋糕分好”,这关系到社会稳定问题。 教育问题也面临着发展与公平的问题,牺牲公平求发展会乱的!牺牲发展求公平是无法生存的!我们的任务就在发展和公平中间寻找一个和谐的支点!中国社会发展也是如此,正在寻找这样一个和谐的支点。 我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慢慢来,等人情社会被法制社会取代,等作弊、权力出租得到扼制再改革高考制度!二是用改革高考制度推动中国社会朝着法制化、道德化、向前发展! 5. 中央领导的改革决心: “连汤带肉都端出来了,剩下来的就是硬骨头” “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用壮士断腕的精神来推进改革” “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6. 高考改革、教育改革决不能一蹴而就。 从现行高考制度到新的高考制度建立需要一个合理的、公平的、稳健的过渡方案。 过渡有一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空间。 我们期待着全国、各省市改革方案的出台。 我们期待着全国、各省市改革过渡方案的出台。 (来源:尹宗禹的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