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学生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1.1.1 新生婴儿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
1949年以来,我国共经历四次人口增长高峰。分别是:第一次,1949~1957年;第二次,1962~1970年;第三次,1981~1990年。 受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生育政策调整的影响,从2000年以来,我国开始经历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期。
从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来看,新生儿数量已经进入一个平稳增长期,长期徘徊在每年1600万左右,未来将进一步补充各阶段生源,但已不太可能超越以往历史高峰。
1.1.2 学前阶段入园人数持续增长
受第四次人口高峰期的影响,同时伴随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支持,学龄前儿童入园数量从2004年开始以平均每年4%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2014年在园儿童数量已经达到4051万人。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2010年我国女性平均生育年龄为28.18岁。这表明第三次人口高峰带来的生育高峰预计将延续至2018年左右,之后将开始下滑。
未来几年学龄前儿童入园人数将继续增长,学龄前儿童入园以及适龄儿童入学将面临更大压力。
学龄前儿童在园人数从2003年开始一直呈现增长趋势,2003年仅为2004万人,到2014年增长至4051万人,十一年间增幅超过102%。
2001年,随着学前阶段学生数量的减少,教师数量也出现较大降幅,从2000年的86万减少至63万,年降幅达27%。之后逐年增长,2013年达到166万,相较2001年增幅达163%。
从2000年到2001年,幼儿园数量从17.6万所锐减到11.2万所,一年间减少了6.4万所,是1996-2000年期间幼儿园减少总数的6倍。
2002年开始,幼儿园数量开始缓慢回升,2014年达到21万所。与1996年的高峰相比12年时间仅增加了2.3万所。但从在园人数来看,2014年是4051万人,比1996年多出1384万人。显然,目前幼儿园的满园率及平均规模都超过了1996年的水平。
1.1.3 小学招生数量持续走低
伴随适龄人口的减少,小学招生数量在1997年后开始第二轮下降,从2500万左右减少至2004年的1747万人,七年间减少约700多万人,总降幅达36.5%。
从2004年至2014年间,小学招生数量基本维持在1700万人左右。2014年不足1700万,仅有1658万人。由此可以看出,在未来一个很长时间,适龄入学人口并不会有大幅度的变化。
伴随1997年开始的招生人数下降,小学在校生人数也开始大幅度减少。1997年在校生数量为1.4亿,到2014年减少至9451万人,十七年累计降幅达32%。
伴随1997年开始的小学一年级入学新生的下降,小学教师数量在这一时期也同步减少,2004年减少至563万人。同样,伴随2004年后入学新生数量的趋稳,近年来小学阶段教师数量也呈现趋稳态势。2014年小学教师数量仍为563万人,与2004年持平。
2014年小学在校生数量较1997年下降32%,但教师数量同比仅减少2.8%。从图表可以看出,小学阶段每名教师负担的学生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1997年生师比为24.2:1,到2014年该数值减少到16.8:1。
小学学校数量在1997年为63万所,到2014年减少至20万所,整体降幅达68%。学生数量与学校的比例从1997年的223:1增加至2014年的469:1,学校数量的下降幅度远高于学生数量的下降幅度。
1.1.4 初中招生人数走高后持续下降
伴随小学招生人数的减少、在校小学生总量的逐步下降,初中招生人数从2001年也开始直线下滑。已经从最高峰时每年招生2263万人,下降至2014年的1448万人,总体降幅达36%。
伴随招生数量的减少,初中在校生数量在2003年达到6618万人后,2004年开始逐年下降,2014年减少至4385万人,总降幅达34%。
与招生人数和在校生总量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初中阶段教师数量保持了平稳态势,甚至略有增长。2003年为347万人,2014年为349万人,十一年间增长两万人,生师比大幅度下降,2014年达到了12.6: 1。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投入的增加,教育质量的提高。
2003年初中阶段生师比为20.5: 1,到2014年降至12.6: 1。
2001年初中适龄人口达到新高时,初中学校数也增长到6.6万所。随后持续下降,2014年已降至5.3万所。
1.1.5 普通高中招生人数趋于平稳
2005年普通高中阶段招生人数达到877.7万人,创造了一个历史纪录,也直接导致了三年后的2008年高考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1050万人。但随着初中毕业生总量的逐年减少,普通高中阶段招生人数在2005年后也开始下降,2014年下降至796.6万人。但因受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刺激,近十年间高中阶段招生人数下降趋势并不明显。
2005年,受普通高中阶段招生数量增长影响,在校生数量达到历史新高2409万。随后至2014年十年间,高中在校生数量略有下降,但基本保持在2400万左右。
伴随普通高中招生数量及在校生数量的增长,普通高中阶段教师数量从1997年至2005年呈快速增长趋势,平均年增幅10%左右,2005年达到130万人。从2006年后增幅趋缓,每年增幅在2%左右,2014年高中阶段教师数量达到166万人。与基础教育其他阶段相比,是唯一明显增长的一个群体。
普通高中阶段在校生数量在2005年达到2409万的高数值之后,历年基本保持稳定,但同期教师数量仍持续增加。2005年普通高中阶段生师比在18.5: 1左右,到2014年则下降至14.4: 1,但仍然明显高于初中的12.6: 1,这一特殊现象值得关注。
受普通高中阶段在校生数量增长影响,1997-2005年普通高中阶段学校数量持续增长,2005年增长至1.6万所,达到历史新高。但从2006年开始逐年减少,2014年减少至1.3万所,比1997年少627所,但同期在校生规模却增加1550万人,是1997年的2.8倍。
1.1.6 高考报名人数降中有升 整体趋稳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当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570万人,录取人数仅27万人,录取率仅为4.8%。
受高中阶段招生数量增长的影响,2008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050万人的历史最高值。2008年之后高考报名人数开始逐年下降,5年后的2013年降为912万人,给高校招生带来了直接的压力。2014年开始,高考报名人数出现反弹,比上一年增长27万人达到939万,2015年继续保持反弹,增加3万人。从近年普通高中招生总量来看,高考报名人数在一定时期内将基本稳定在目前的水平,不太可能再有明显增长。
2015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942万人,录取700万人,录取率达到74.3%。
1.1.7 中等职业教育面临下滑趋势
中职招生人数在2010年达到顶峰870万人,但从2011年开始,中职招生人数持续下滑。截止到2014年,中职招生人数下降至620万人,减少242万人,四年累计降幅达29%。
2011年,中职在校生数量达到顶峰2231.8万人,当年与普通高中在校生仅相差196万人。但随后几年中职在校生数量持续下滑,2014年下降至1802.9万人,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数量差距扩大至598万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文件中,将2015年中职在校生人数目标设定为2250万人,但实际人数距离2015年预定目标值差距达20%。
自2009年起,中职招生人数占高中阶段招生人数比例连续5年下滑,已经由2009年的51.1%下滑至2014年的43.8%。
与中职招生下降相伴的是学校数量的减少。从2009年开始中职学校数量就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3%左右,由2008年的将近14847所减少至2014年的11900所。
1.1.8 出国留学低龄化趋势明显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2014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为45.98万人,较2013年增加了4.59万人。近十年来,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翻了两番,出国留学的人群日益庞大,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近年来,出国就读本科的人数增幅较大。2013/2014学年赴美读本科人数增长到11万人。
从图表中可以明显看到,近九年来中国赴美读本科的学生占比不断提升,从2005/2006学年的14.90%,增长到了2013/2014学年的40.28%;仅比赴美读研究生的占比低两个百分点。
2007-2011年期间,中国赴美持F-1签证的高中生数量由6541人增长到了48636人,五年间增长了将近八倍。
近几年,出国留学人员低龄化的趋势愈加明显。
公立高中国际班吸引了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的关注。与此同时,近些年来,国际班的录取分数线不断攀升,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如图所示,图中列出的9所北京市的高中国际班,其录取分数线从2013年到2015年都在上涨。2015年北京部分示范中学国际部录取分数线甚至超过校本部。据统计资料显示,首师大附中国际班的录取分数线,比普通班的录取分数线高1分,十一学校甚至高出普通班录取分数线5分。
1.2 教育普及程度
1.2.1 高中阶段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2003年仅为43.8%,2014年已达到86.5%,提升近一倍。
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2003年增长至17%。从2003年到2011年的八年时间里,毛入学率从17%增长到26.9%,增速明显。最近三年,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3.1%,4.5%,3.0%,短短三年,毛入学率提高了10.6个百分点,达到37.5%,创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纪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明显提升。
最近三年高等教育的招生总量并没有明显增长。从普通高校招生总量来说,三年前,招生计划就已经达到了698万,2015年是700万,几乎呈停滞状态,但毛入学率却大幅度上升。根本原因在于适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减少。从适龄人口基数看,未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将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迅速逼近50%,达到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1.2.2 各地高考本科录取率及一本录取率
2015年北京高招本科录取率约为71.8%,位居全国第一,远远超过河南的44.4%,广东的37.1%,贵州的39%,全国本科平均录取率则为38.9%,教育公平任重道远。
近年来,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各地高考录取率大幅提升,高考录取率间差异越来越小。但各地高考一本录取率差异依旧明显,北京为24.8% ,天津为24.3%,远高于四川的5.5%,山西的6.2%,河南的6.9%,录取率最高相差达到5倍。
1.3 基础教育经费投入
1.3.1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呈逐年增长趋势,2013年达到24488.22亿元。在2012年以前年均增长将近20%,2013年增幅下降至10%。
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从2006年至2012年以来稳步增长,比例为平均每年提升0.2%左右,2012年达到4.28%。2013年仅比2012年提高0.02%。为4.3%。
1.3.2 家庭教育相关消费支出
2013年城镇居民文教娱乐人均支出达到2294元,较1990年翻了20倍。
2013年农村居民文教娱乐人均支出为486元,增幅相对较缓,与城镇居民支出差距进一步增大,相差近4倍。
1.3.3 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变化
1997年以来,基础教育阶段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呈现逐年增长趋势。1997年小学生均经费(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下同)334元,初中591元,普通高中1155元,中职1085元,高校6523元。而到2013年分别增至小学6902元、初中9258元、普通高中8448元、中职8785元、高校15592元。增幅分别为小学1968%、初中1466%、普通高中631%、中职710%、高校139%。
很明显,国家的教育投入绝大多数都投到基础教育领域了。
高校生均经费从2001年至2005年呈逐年下降趋势,从6816元减少至 5376元。2006年以后逐步增长。但2013年再次呈现下降趋势,从2012年的16367元减少至15592元。
培养一个初中生国家投入是9258元,但是培养一个大学生仅有15592元,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也值得我们思考。
1.3.4 各地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差异
2013年各地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差异较大,北京、上海等地远高于河南、湖北、贵州等地。
比如,2013年北京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生均经费平均28668元,而河南仅为 5458元、贵州为6872元,差距达到5倍左右。
1.4 特殊教育学生数量呈增长趋势
据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我国特殊教育稳步发展,2014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专任教师以及招生人数均较2013年提高,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
2014年特殊教育招生数量为7万人,较上年增加2.6万人,这是增幅最大的一年。相比较来看,特殊教育与普通基础教育的大幅度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
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从2000年后增速放缓,年均增幅在1.5%左右。到2014年达到2000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