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知道 “英语角” 吧。仔细想想,这其实是一个相当神奇的存在,这不仅因为在众多狂热学习英语的国家中,唯有在中国,英语角曾成为火遍大江南北的现象;更是因为大家普遍认为,中国社会向来并无大型公开集会的传统,而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英语角,似乎是一个例外。
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 “口语角儿” 这款产品有些意思:传统的英语角已经风华不再,而它希望做的事情,似乎就是要把英语角这个概念重新包装,搬上网络,探索它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可能性。
正如英语角一直具备 “学习” 和 “社交” 的双重功能,“口语角儿” 也是一款 “跨赛道奔跑的产品”,不过它似乎更强调自己的社交属性。创始人Ricky 告诉我,口语角儿从一开始就不是想为初学者做一款英语学习工具,他们希望打造的氛围,是一个以英语为载体的、“有调性的” 文化互动社区:“要是你英语说得太差,在这儿根本没法生存”。
1. 产品形态:社交 + 媒体,两条腿走路
社交部分的功能包括一对一聊天、群组聊天室和 “朋友圈” ,聊天支持文字、语音、图片、视频传输,用户间的沟通需要全部使用英文。另外,群组聊天不是自建的,而是要通过加入主题聊天室实现。
媒体特质的板块名叫 “角儿秀”,它更像是增加了评论功能的“轻电台”:优质用户(KOL)可以申请创建栏目,每期围绕自选主题录制音频节目,当然,主题要和语言学习相关。目前的 “角儿秀” 内容几乎都是全英文,内容涉及食物、体育、读书、音乐、漫画等,KOL 中既有外语不错的中国人(如新东方老师),也有 native speaker 的歪果仁,前期的 KOL 基本来自于团队邀请,未来发布模式是 UGC + 审核。
创始人 Ricky 告诉我,未来口语角儿经营的重点是在 “角儿秀” 这个版块。当 “角儿秀” 的更新可以达到每天上百条的量级,并在内容、品类、质量上有极大的提升,且用户已经形成一定收听习惯之后,会开通收费订阅模式,和主播分成也将是口语角儿可预见的主要盈利模式之一。不过在我看来,收费订阅会对社区氛围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在执行上需要慎之又慎。一般来说,用户愿意为学习内容付费,但不会为媒体内容付费,口语角儿接下来可能需要在两者间找到微妙的平衡。
2. 未来方向:社交 × 媒体,深度融合?
口语角儿今年 2 月上线,目前 “调性” 还处于早期成型阶段,不过类比线下英语沙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未来口语角儿的理想 “打开方式” 之一也许是这样的:
- 初来乍到的新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几个主题群组聊天室,群聊板块相当于传统英语角的 “广场”,是整个交往环节中最重要的入口之一;
- 对于想要成长为社区 KOL、在媒体板块开辟自己节目并吸引大量粉丝的用户而言,最有可能的展示空间应该是群组聊天室;而对于社区整体的生态来说,鼓励 KOL 从社交板块自发产生,而不是 PGC 产生,有利于带动社交板块产生高质量的谈话内容;
- 目前社交和媒体板块还相对独立,可以想见,未来必将更深度的融合: “角儿秀” 可以被分享到 app 内的 “朋友圈”上进行二次传播、在 “角儿秀” 中追随者众多的 KOL 可以在社交板块拥有一个围绕节目的主题群组聊天室,这样一来媒体板块的影响力就可以反过来带动社交板块的活跃度.....
3. 产品线的出口:媒体
可以想见的是,线下英语角会遭遇的问题,线上的口语角儿同样会面对,例如:
用户能否产生深度社交?可能不少人在线下英语角聊天时,都体验过终极三问(What's your name? Where are you from? Do you like China?)之后尴尬的沉默。因为英语水平有限而无法深入交流,大部分人都浅尝辄止的困局,在线上同样可能发生。
另外,语言学习者多,母语人士和流利使用者少,这种不对等让高效的交谈变得困难。一个优质的社区,必然有多个层级的用户,有的贡献内容多,有的贡献内容少,更多的则是纯粹的内容索取者。对于内容贡献者,社区能否提供有效地激励机制,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区的生死存亡。
对于口语角儿来说,这个 KOL 的激励机制就是媒体板块。以媒体作为社交的 “变现” 出口,正是传统英语角所不具备的能力。虽然 “变现” 这件事对社区来说非常敏感,其具体方式尚可斟酌,但这个大方向似乎是没错的。
口语角儿上线 4 个多月,目前有 4 万用户,日活 18% 以上,月活超过 40%,创始人 Ricky 之前是《瑞丽》数字新媒体的 COO,在《时尚》、《GQ》等媒体均有从业经验,团队已经获得了来自洋葱基金的 300 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目前在需求 pre A 轮。
另外,口语角儿之所以不叫 “英语角儿” ,是因为他们的野心并不止于此,未来还希望开发面向日语、法语等小语种的独立应用。
(来源:36氪 作者: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