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发表在《中小学管理》2015年第1期上)
现从2014年所读的52本书中,挑选出十本推荐给中小学的教育管理者。
1.《教育的目的》
[英]怀特海/著 庄莲平王立中/译注 文汇出版社 2012.10
怀特海是西方三大教育学家之一。他认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我们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此是一脉相承的。他强调,自然是有节奏的,智力的发展也是有节奏的,是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运用阶段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教育要遵循两条戒律:一是不可同时教授太多的科目,二是所教的科目务须透彻;知识重在运用,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有害的,要让知识生动起来;学习并非是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人的秉性决定了我们喜欢挑战难题……近百年前的这些教育声音,今天听来依然震耳聩聋。
2.《民主主义与教育》
[美]约翰·杜威/著 陶志琼/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5
讨论教育这个话题时,大都绕不开“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这两个名词。很多人把现行的新课程改革称之为现代教育,将此前的教育称之为传统教育,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在教育领域,传统教育理论主要指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论主要指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传统教育理论强调社会经验,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个人经验;传统教育理论主张以“知”为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从“做”中学;传统教育理论强调学科课程,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活动课程;传统教育理论主张教师权威,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儿童中心,等等。当我们将现代教育的大旗高高举起之时,怎能不读《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呢?
3.《创造力和教育的未来》
[英]AnnaCraft/著 张恒升/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9
数字时代的儿童有四个基本的生活特征:一是多样性,借助智能手机、电脑等工具,可以同时做很多事情;二是可能性,多样性本身就潜在着持续不断的多种可能性;三是娱乐性,与消费主义直接相关;四是参与性,特别体现在想象力、娱乐、文化产品的创造上。这对今天的教育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内容是什么,教育的内容由谁提供,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等。亚里士多德说,科学的产生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分别是闲暇、自由、好奇心。营造贴近儿童生活特征的教育氛围,呵护儿童的创造潜质不被破坏,是当下教育的使命之一。
4.《见证变革——站在上海基础教育转折点上》
尹后庆/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3.12
上海于2009年、2012年两度参加PISA测试,数学、阅读、科学三个领域均取得了全球第一的佳绩,引起全球侧目。为什么会是上海,在这成绩的背后究竟有什么可以借鉴的经验?尹后庆作为上海基础教育的掌门人,亲历或者亲自主持了上海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他通过《见证变革》一书,回顾了上海基础教育在改进教育管理、促进教育均衡、推进教育转型、深化课程改革、聚焦学校变革、谋划教育未来等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实践。本书为当下的教育管理者提供了教育转型发展的可能路径,也回答了人们对上海成绩的一些疑问。
5.《面向个体的教育》
李希贵/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2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在十一学校,你可以感受到这样的教育信念。让学生在校园里能够像野花般地自由生长,让教师成为学生成长最为重要的环境,为每个学生创设可以选择的机会,积极推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着力打造扁平化的管理结构……在这所学校里,你可以看到一个个鲜活的成长着的个体,你可以聆听那生命拔节的璀璨音符。怀特海期望的教育的目的、杜威倡导的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教育主张,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
6.《建设一所新学校》
赵桂霞/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10
潍坊广文中学赵桂霞校长是李希贵倡导的“新学校行动研究”的积极响应者。八年前,面对两所初中合并而成的庞大初中校,赵桂霞率领她的团队开始了以创建“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新学校为愿景的学校变革教育实践。他们拟定发展战略、确定行动计划、研制评价工具,在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特色课程、课堂教学等诸多领域做了大量的探索,创造了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新学校样板。他们既登高远望把握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又脚踏实地立足本校实际搞改革,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借鉴他人经验但不照抄他人做法的学校变革案例。
7.《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美] 萨尔曼·可汗/著 刘婧/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5
翻转课堂、可汗学院是当下教育领域的热点,国内有不少教育机构、教师在探索和实践,但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萨尔曼·可汗的《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一书告诉我们,零散地做一些视频或者课件,最多只能让学生一时感兴趣。可汗学院特别关注以下几点:一是知识的结构,让学生和老师都知道某一知识点在结构中的位置;二是任何一个知识点不掌握,都会导致后续学习的障碍,要通过精熟教学法让学生逐一过关;三是信息环境对学生学习的支持。翻转课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基础性的工作要先做好。
8.《如何阅读一本书》
[美]莫提默·艾德勒等/著 郝明义等/译 商务印书馆 2004年第1版
这本书从1940年初版到现在,已经流行了74年,它的中文版在10年内也至少重印了25次。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阅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每一个层次又都包含了一些具体的阅读阶段和技巧,掌握这些层次的特点和阅读的技巧,对增强理解能力很有帮助。一个人真正的阅读,是从检视阅读开始的。不过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还仅停留在基础阅读的阶段,要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还有很大的空间。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我们推广阅读时,自己先要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
9.《教师阅读力》
刘波/著 宁波出版社 2014.4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这句话凸显了阅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历年的国民阅读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我们对阅读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学校作为引领阅读的主阵地,要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首先,要让阅读成为教师自己的生活方式。教师自己不阅读,培养不出会阅读的学生来;其次,要让阅读成为教师同伴互助的纽带。教师之间围绕某些话题所开展的共读活动,是同伴互助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教研活动走向深入的关键;再次,要用阅读来迎接数字时代逐渐流行碎片化、浅阅读等的挑战。刘波在他的学校开展的教师阅读工程,可以给其他学校不少有益的启示。
10.《论中国》
[美]亨利·基辛格/著 胡利平等/译 中信出版社 2012.10
从中美1971年的破冰之旅到在磕磕绊绊之中走过的四十多年交往历程,最大贡献者之一当属基辛格了。他与中国四代领导人均有亲密交往,对长久以来中国特色的治国理念和外交政策有深刻的体悟,对中国的“独特性”,中国对“势”的重视和运用,中国历史上对周边战略的一贯目标和方法,以及中国对美工作的战略运筹和策略技巧,基辛格均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诠释。《论中国》是基辛格写给美国人的书籍,翻译过来让中国人自己看,本身就很有意思。读这本书,你会觉得这是一面反观自身的镜子,可以从中联想到中国几千年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发展处境,以及发展阶段的相似特性;你会发现过去处理国际国内事物的一些方法,在今天依然沿袭着;你也会看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不少独特之处,是其他国家所未曾经历的,中国只有坚持不懈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来源:ppl的BL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