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是目前正在被广泛尝试的教学手段之一。随着移动端的推广。让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微课的可行性。但是在各个培训机构网站上的微课很多,却让人提不起上课的兴趣。
大批量生产微课的背后,是人们建立在对其形式认可的基础上,希望用工业化手段大规模、高效率复制的想法。于是,微课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微课走红的背后:碎片化传播和“翻转课堂”崛起
一个事物的流行、发展,必然有其表面原因,也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先来说表面的原因。从对微课已经达成的共识方面来看,微课是由一小段符合人类认知科学的段视频组成的课程系统。单从呈现形式上来讲,它具备了满足需求的两个方面:第一,微课改变了知识/技能的呈现形式——符合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几乎是在教育部门教育信息化要求下最容易想到的一种将传统教育给信息化的有效形式;第二,微课由于微小,符合了互联网传播对便利性的要求,似乎暗合了碎片化时代人们对于“微”概念的潜在需求,所以,即便人们大多还没有认识清楚微课的深刻本质,也愿意承认微课是有远大前途的。
微课火起来的另一个原因,也许是政策层面推动的更为具体和直接的原因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概念似乎比微课要早一些。而当微课出现后,很快就跟翻转课堂形成了联系。现在,似乎微课成了翻转课堂的必要条件。而翻转课堂更具有系统化的特征,能够从整体上带来一次质的改变,所以,对于学校系统来讲,更容易买”翻转课堂“的帐。在政策的推动下,一些学校甚至多管齐下,一方面大力推动学校教师培训,同时,不放过现有青年教师,让他们先做起来再说。因此弄的一些教师还没有搞清楚怎么回事就被推上了公开课的前台。这是现在正在越来越多的发生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正是这个现象进一步推动了”微课“这个概念的推广和普及。
微课不是工业化手段批量生产的产物
然而,在笔者看来,这都是表面的原因。因为,这都是阶段性的原因。那么,什么才是根本的原因呢?那就是微课具有后工业时代的属性。
我们知道,教育是一门艺术。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的过程。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一切简单将教学过程搬到线上的行为都那么成功。笔者甚至认为可以用这一条作为对教育本质理解的一个判断标准,即,你把握不住这一点,你就根本无法理解什么是教育。
我们看到最近人们的认识有了进步,越来越少人提在线教育革线下教育的命,越来越多人提在线教育和线下教育的结合。我们说,教育一直是有反工业化的属性的。比如,业内比较认可的新东方模式。基本上我们承认新东方第一个把英语培训产业化了。通过及其细密的专业化分工将英语培训标准化,同时限制了教师单独出去代课的可能;学而思创新模式,通过对教材的把控制造标准,控制教师;学大呢,控制流程,尽量减少教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所占比重。等等这些工业化的方法不一而足。
然而,我们看实际情况呢?
从2010年开始,新东方陆续出现了几波名师离职创业潮。其他两家也不例外。也就是说,离开真正有水平的教师,所谓工业模式同样面临失效的危险。在小狼的写于几年前的那几篇当时造成轰动影响的文章里面也同样谈到,他更看好新东方的原因在于新东方对于教师的培养。教师才是教育的灵魂。因为每个教师都是不同的。正是教师的多样性,带来了教育的多样性。而教育多样性对应的正是人的多样性——学生的独特性。你还听说现在哪个大学会把自己的学生当成产品来说吗?
讲这么多教育的反工业化特征有跟微课有什么联系呢?微课刚一出来就有人开始担心,说微课会抢掉很多老师的饭碗。因为一个好的微课可以给所有学生看。除此之外现在存在更多的一个做法是,大部分的公司在按照工业化的方式批量生产微课。非常简单,如果您能看到微课的后工业时代属性,您就能判断前面的一种看法和一种普遍做法都是有问题的。
微课的灵魂在于创造性。微课是多种教学元素的创造性组合。它会持续走热的根本原因正在于此。同样是学习的需求,因为人的多样性,造成了细分的多样性,这就意味着,一个微课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个性化需求。既然互联网要实现个性化教育,要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学生比如首先考虑自己是否喜欢。喜欢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对于这一点我们无需赘述。
所谓后工业化属性就是反对为了提高效率而剿灭原创性的工业化标准操作流程。微课是不能这样做的。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事实上微课带给教师们一次全新的让社会认知自身价值的机会。教师的价值在于创造性的工作而非体力劳动。这也给那些整体靠体力劳动换取报酬的家教教师敲响了警钟——在工具时代,拒绝工具就是拒绝进步,拒绝进步就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对于众多的在线教育相关创业者而言,微课的这一属性可以带来的思考更多。笔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仅限于引发大家的思考。因此并不打算在这里进一步深入探讨。前段时间听到明影法师讲《论语》等古代经典都是直达人心的一种演说,而从来不做论证性描述。颇以为然。在一个回归的时代,我们也要回归我们自己的文化教育传统。所以,看到此文,希望深入探讨的,欢迎联系笔者本人。(来源:多知网 作者:岳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