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到底值不值?
想挑起一场激烈的争论吗?只要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上大学到底值不值?”
辩论中支持上大学的一方称,大学生和非大学生之间的绝对薪酬差距在去年达到了创纪录的高位,而大学学位是个人是否具备经济机动性的关键。另外,接受大学教育的成年人与其配偶离婚的概率甚至会更低。而另一方则认为,现在大学毕业生的负债要高出以往任何时候,大学并不适合所有人,而且只凭本科学位也并不能保证能过上殷实的生活。
然而,风险投资人、亿万富豪彼得·泰尔(Peter Thiel)和麻省理工大学辍学生、“泰尔学员计划”(Thiel Fellows)的德里安·爱斯帕洛霍夫(Delian Asparouhov)和劳拉·戴明(Laura Deming)却承认,虽然高等教育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对于很多人而言,尤其是那些初露头角的创业者,传统的四年制学位显然用处不大,因为无论他们有没有一张文凭,都可以酝酿出一个大创意。
“我认为,没有哪一条路是适合所有人的,”泰尔在福布斯于周一费城举行的首届Under 30峰会的小组讨论中表示,“我绝没有说过,所有人都应该辍学,争当创业者。我不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争当名人;我只是认为所有人都上精英学校存没什么意义,而且他们也绝不会让所有人都迈进名校。”
然而,戴明和爱斯帕洛霍夫却正是放弃学业追求创业想法的两个典型:作为“泰尔学员计划”的学员,他们二人各自从泰尔那里获得10万美元的创业基金。其中戴明创立专注于延缓老龄化的创投基金——长寿基金(Longevity Fund)。爱斯帕洛霍夫则创建了Nightingale,一种安装在移动设备上,帮助治疗自闭症的电子记录软件。为了抓住这次机会,他们必须辍学两年。在他们收到这笔奖学金的时候,他们都已被麻省理工大学录取,戴明和爱斯帕洛霍夫都非常重视在这两年内学到的点点滴滴。(我们俩加起来也算是拿到了一个MIT学位,爱斯帕洛霍夫开玩笑说。)他们并不后悔没拿到学位就离开校园。
“我在麻省理工学习时很卖力;有一个学期,我选修的课程量是标准水平的三倍——那是我认为自己要离开的原因之一。我了解它的框架,也知道如何学习,”爱斯帕洛霍夫在峰会小组讨论之后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的父母都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爱斯帕洛霍夫说,从小到大,他都认为自己也会是个博士,而且在9岁的时候,他就确立了要报考麻省理工的理想。但是到大一期末的时候,他就有了辍学的心理准备。后来之所以在大二重回校园,完全是因为他入选了麻省“指环委员会”,该委员负责设计该校所有毕业生的毕业纪年指环。事实上,他在成功获得“泰尔学员计划”的10万美元创业基金之前,已经决定退学;再加上这位创投人兼亿万富豪的支持,可谓锦上添花。或者用他的话说,是在租钱。
“我搬到了加州,并签署了这份好像是我三倍身家的租约,”他回忆说,“在搬家的前三天,我拿到了创业基金,就如同,‘哦,是的,我可以支付房租了!’”
至于戴明,她甚至没有上过正规初中和高中,而是旁听研究生课程,或者通过她父母买的教材自学,在她求学的道路上,相比退学,上大学才更显得不正常。再说,创业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她说,在这个领域,根本用不着大学学位。
“虽然没有学位有时也会遇到问题,但是在创业领遇到的所有问题中,这是最微不足道的。”她说,如果只是把返回麻省理工当成是一次休假,那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泰尔正是在他联合创办PayPal的时候形成了这一理念——相比呆在所谓的象牙塔里,在现实世界中创业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虽然有些人认为,学习活动主要发生在校园,所以一旦你离开校园,便会丢掉书本,继续你的生活,但学无止境,多少是有点道理的。”他在周一表示,“在我创办PayPal的时候,它就如同一个超级紧张的学习过程。你会学到很多,比如如何管理员工和财务,如何介绍你公司的经营理念——你会学到了很多不同的事情。”
戴明迅速指出,仅仅是拥有一个创业理念(或者开始厌倦缴纳学费)还不足以成为你退学的理由。
“有些人会问,‘我应该退学吗?’这是一个糟糕的问题。答案是,‘你还能否倾入满腔的热情,并且陈力就列?’”她说。她用一段有关滑翔的轶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她和爱斯帕洛霍夫碰巧请了同一位滑翔教练,又一次这位教练向爱斯帕洛霍夫透露了某座很陡的山的滑翔飞行时间纪录。结果顽强的爱斯帕洛霍夫一次又一次地把飞翼背到山上,直到打破那个飞行纪录。除非你抱有那样的决心,戴明说,除非你有这个能力,“否则,退学就是个馊主意。”
对于其他人而言,即那些既不是创业者,但又在质疑大学学位价值的人,退学或者不上大学,是否值得?至少戴明和爱斯帕洛霍夫的看法,跟你在大多数非常私人的决定中的答案一样:看情况而定。
“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取决于你未来的方向。如果你希望成为一家初创公司的前端用户界面设计师,我不敢保证花5万美元拿个社会学学位会有意义,”爱斯帕洛霍夫说,在理想的情况下,学生在升入大一之前,应该休学一年去实习,这样,他们才可以真正了解自己考虑追求的职业——以免后悔当初把时间浪费在一条求学路上。
除非有能力做到这一点,戴明建议还是像过去很多年轻人那样做的(并且今后也将会有许多年轻人会继续这么做):问问你的长辈。
“65岁以上的老人确实更加了解人生。我认为,那些不满18岁的青少年最缺少的是一个长远的视角,并能够意识到在未来两三年所发生的事情其实根本无关紧要。”她说,“在大学,你为自己跟其他同龄人的比较而烦恼,不过,我认为,我在大学遇到的最聪明的学生,是那些对眼前的事情很淡定,但非常重视长期具体目标的人。他们正在考虑——当他们60岁的时候,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 译 刘少宇 校 李其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