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一线数学老师眼中的在线教育误区
摘要:结合笔者6年的线下一线教育感受,以及对目前在线教育产品的亲身体验,针对K12阶段,试图从学生学习规律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在线教育可能存在的误区。2013年开始,在线教育被看好,热得那是个底朝天。不仅是传统教育公司学而思、新东方忧心忡忡地布局在线教育,纯互联网公司BAT也纷纷推出在线教育产品。2014年,资本也躁动起来,生怕错过下一个BAT,不少创业公司动辄融资几百万、几千万美金。数据显示,估值过亿的在线教育公司,04年5月就超过了40家。似乎在线教育的台风马上就要来了,大家都争相做风口的那头猪,期待着飞的感觉。
决心做一头猪容易,可是,要成为台风口的猪,不容易啊。估值近亿的泡面吧,由于团队问题一夜之间就倒掉了;成功把世纪佳缘做上市的小龙女亲手做的梯子网,也宣布战略转型,搞得行业里忧心忡忡。13年北京某在线教育公司,投入1个亿,在北京地铁上广告打得满天飞,请来了一批特级教师,结果用户数少得对不起观众,不到一年,现在基本已经上销声匿迹了。还没倒掉的,几乎也都是处于烧钱阶段,赔本挣吆喝,用投资人的钱来拉用户。令人感到不和谐的是,钱烧掉了,用户没几个,真正盈利的教育产品屈指可数。当然,现在不盈利没用户,不代表这个行业没未来,笔者还是看好在线教育的。
笔者从12年就开始思考在线教育,也进行过一些实验和尝试。结合笔者6年的线下一线教育感受,以及对目前在线教育产品的亲身体验,针对K12阶段,试图从学生学习规律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在线教育可能存在的误区。
误区1:在线教育的劣势在于互动性差在各大论坛上,好多产品经理都大谈特谈如何打造尽量接近线下学习氛围的教育产品。比较典型的有YY和QQ群的文字和麦序。然而,在传统的线下班,一个班的人数超过20个,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就变得很少了。老师绝对是不可能做到和每一个学生互动的。由此看出,在线教育学习效果不好,并不是因为缺乏和老师的互动,而是其他原因。在线教育或许根本就不需要互动,就算需要,也是完全不同于线下班的互动方式,是一种更加高效,互动感更强,和大数据分析更亲昵的互动方式。
误区2:在线教育的优势在于想什么时候学就什么时候学这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完全正确。因为在线录播课的这个特点,恰好掐住拖延症患者的喉咙。“想什么时候学就什么时候学”这么一个温暖的疼爱,产生的结果却有些悲催:什么时候都不学。你有没有打开过哈佛幸福课看上几分钟,觉得特别精彩,然后毕恭毕敬放入收藏夹,在心里用充满了奋发图强的的语气对自己说:等我看完这几个小片儿,马上就就回来上课。小片儿之后,微博,校内,微信,QQ空间......然后,当然就没有然后啦。你懂得。
线下教育就不一样啦,我报一个数学班,那么每周几点到几点,我都得跑到这个地方,哪怕天晴下雨。至少,在这2-3个小时里,我是不会做其他事情的,一定是在学数学。这就是强制性。
误区3:在线教育的优势在于让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互联网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学生想学什么样的课程都能找到。但是,初高中学生哪有时间去寻找我要看的视频啊,哪有这个能力去鉴别自己需要学哪些内容啊,哪里有能力去辨别哪个视频看了有用哪个视频看了没用啊。就算是家长参与进来,那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的作用就尤为重要,一个好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帮助是不容忽视的。
有不少人和我争论,现在不是个性化时代吗,你还搞一套标准的课程体系,这不是在线教育1.0的事儿吗?这事儿一点都不酷。
完全个性化的学习解决方案,大意是根据检测结果,学生哪里不会,就给学生推送相关的学习内容,实现哪里不会学哪里。概念看起来特别特别美,然而实际效果可能有些不堪,实质上这实现的难度尤其大。在线个性化在美国已经提出来很多年了,在美国是否有成功的产品我不太确定,国内没见到特别有影响力的产品出来。原因我想到两个,一是任何一个自适应系统都强烈依靠初始状态,而且不一定收敛到较优的结果。也就是说,完全把学习的内容由机器来推送学生内容,十分容易出现学习内容不全面,重点内容被落下,知识点学习前后逻辑混乱等问题。二是学生自己学习的东西是独特的,他会感到孤独感,没有一种和别人比较的存在感。大学时候看电影都喜欢好几个人围在一起看,比独自一个人看有意思,就是因为我们大家都在做相同的事情,有劲。当然,笔者觉得这样的产品也是有可能会实现的,而且这是行业发展的大方向。但是这需要经过十分精细的研究,特别巨大的投入才行。没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积累,做不好还不如不做。
但是,课程体系就不一样,虽然有点土,不是那么高大上,但是投入成本少,效果好。
我承认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是有差异的,但是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哲学都告诉我们,共性和个性是共存的。其实绝大多数学生,面临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一样的。你的课程体系,如果能够解决80%的学生80%的问题,那么这个产品就相当成功了,效果要甩开一些随便请一个老师就开班上课的线下班好几条街。当然,这样的课程体系设计起来,也不是那么轻松的,需要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结合一定量的学生反馈数据分析。
80%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20%,鼓励学生自己解决或者主动寻求帮助,或者系统提供个性化模块解决掉。
4. 误区4:题库类产品永远在拼题量而不是质量题库的建设是特别烧钱的。笔者了解到,某题库产品一道题的成本大约在5元左右。一个题库产品没有几十万几百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题库产品的。然后,作为一个傲娇的数学老师,我想问,搞这么多题干嘛,学生做得完吗?实际上,学生真的做不了多少题目,而且你题目越多,学生越不知道学什么。你只要题库你们包含几种典型学生3年能做完的题目量,再乘以一个安全系数(比如2.0、3.0)不就可以了吗。这样题目量瞬间就降低了好几个数量级,你就能够有成本把试题的质量做得更好,学生学习效果才更好,才会有更好的口碑。
当然,通过题目量来作SEO,吸引流量,那是另外一个思路了。
误区5:视频网校的老师越多越好,课程越多越好,让学生和家长有更多的选择实际上,不仅是天秤座,是人都害怕选择的,你直接给他一个做好的就OK了。不少家长在比较来比较去,太过纠结,觉得选了这个错过了那个,最后干脆不选了。一个学科,一个最顶级的老师就够了,但是必须顶级。小米的单品策略,就可以用到这里来。
误区6:视频课程首要的是有趣在我看来,有趣更加好,有趣的视频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把视频看下去。然后,最重要的不是有趣,而是有用。通常一道题会有好多种方法,这时候考验老师的时候到了,好的老师会给你讲最简单,最通用的方法。你学了这些方法,下次把这类题目做出来的可能性最大。而低水平老师,就算能把这一道题目讲清楚,学生学会了,以后遇到同类题也还不会,成绩提高自然也就不明显。所以,课程的内容一定是大于课程的形式的。学习了有效果,这个网站才可持续。
这是笔者根据多年一线教学感受,以及对在线教育的热情所得的。看似比较悲观,但是对于在线教育的模式,笔者也有比较乐观的看法,后续还会推出系列文章,尽可能用接地气的方式,和大家探讨什么样的产品是最靠谱的,在线教育的盈利模式如何设计,在线教育的营销模式如何打造等问题。敬请关注。
(来源:芥末堆作者:唐涛,自称会教书的美男子,同济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从事初高中教育长达6年,哈顿理科教育创始人,教研组组长。一个在线教育的默默观察者。欢迎与作者交流在线教育,微信号:tangtao10000。)
在线教育的明天,拭目以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