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老师吃的是“青春饭”?
转载的编者按:培训业规模经济与专业化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可以让老师们迅速成长起来,但也把他们变成了流水线上的环节——重要但并非不可或缺,这一点与习惯承担综合性职责的公立校老师相比有着明显区别。那么,培训机构老师吃的是“青春饭”吗?本文由多知网专栏作者骆毅撰写,也是他的《老师去哪儿》系列的第二篇文章。
上次说到N总和一些朋友认为培训机构老师走的是速成的路子(详见前文《最懂教学的老师在公立校?》),更为功利,在教学上不如公立校老师来得扎实,且有“吃青春饭”的嫌疑。有几位培训机构的老师看法不尽相同,E老师首先表示有话要讲。
E老师是国内顶级外语院校英语系毕业生,年纪不大却已出道多年:做过同传,曾是已陨落的某国际手机巨头长期指定的翻译;当过公立校老师,曾是某中部省份重点中学的台柱子;现在就职于国内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培训机构,负责高端班英语教学,学生大多是人大附中、清华附中等名校的学生。
在一个炎热的午后,伴着蝉鸣,就着大吉岭,我听完了她完整的、具有针对性的“发言”。
首先,E老师认为之所以有“青春饭”这个说法,是因为这个行业很青春,因而从业者自然青春。
培训机构老师的老师有两种:专职的,兼职的(公立校老师为主)。其中,专职教师这个群体确实给人普遍比较年轻的印象,但想想市场化的培训机构总共也就发展了这么些年,也就不足为奇了。等到国内培训机构成长到英孚(成立于1965年)的年纪时,40岁甚至50岁的老师想必也会不少。
其次,培训机构由于是营利性机构,因此老师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帮助学生在某些方面提高成绩,对于中小学辅导机构来说尤其如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培训机构老师的压力在某种程度上比公立校老师更大一些。在较短的考核期限内,如果老师无法让学生满意,也达不到帮助学生提分的效果,就面临着被转岗或辞退的风险。在某家雅思培训机构,出现过一位年轻的女老师由于两个学生在第一节课后立即要求转班,而当场泪奔的真实故事。
当然,高压力也意味着高收入。在这个行业里,收入数十万、上百万的名师不在少数。因此,在培训机构生存下来的老师,大多有一颗大心脏。薪酬与成绩直接挂钩的考核制度,也让他们钻研业务的动力十足。
然后,E老师认为培训机构老师的成长体系和公立校老师也大型径庭,更多是靠自己。
就像一个熟稔情况的朋友所说,公立校老师的培养更像是某种科班性质的传承。新老师要从最基本、最初级的工作做起,包括批改卷子等等。同时,他们要尊重年长的老师。年长老师的意见对年轻老师很重要,他们对年轻老师的成长既有要求,也有责任,还有一些约束的手段,例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长期教学质量跟踪等。
考虑到培训成本、时间成本,培训机构老师们往往就没有这么长期化、体系化的系统做支撑了。
由于课程模块已经高度标准化,我所知道的一些培训机构,往往会将明星老师的讲课内容灌录成母带,然后下发到连锁机构,作为新入职年轻老师的培训材料,这就是所谓的速成套路。但在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后,培训机构老师可以在创新上玩玩新花样。在针对特定目标时,培训机构老师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都有不少可自由发挥的空间,这也是为什么说培训机构老师的个人魅力、个人风格更鲜明的原因之一。当然,最好他们能取得不错的结果,否则无以为继。那些广受学生们喜爱的明星老师们,无一不是练出了自己的绝活儿,他们要么是段子手,要么是理性派高人。
最后,培训机构老师与公立校老师由于身处不同体系,背负的任务有很大差异。培训机构采用公司化运营的方式,其实是将大规模生产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培训机构的老师越来越呈现出专业化、细分化的特点,他们只负责某一科目的教学,甚至随着模块化的细分只负责某一科目内某个模块的教学(例如雅思里的写作),至于班级事务等其他琐事,更是与他们无关。
培训业规模经济与专业化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可以让老师们迅速成长起来,但也把他们变成了流水线上的环节——重要但并非不可或缺,这一点与前文所说习惯承担综合性职责的公立校老师相比有着明显区别。
其实,外界认为培训机构老师“吃青春饭”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更容易转换角色或转型到其他行业,而将老师作为一段值得收藏的过往经历放在心底。
相比公立校老师,培训机构的同行身处在一个更加市场化的环境中,少了一些束缚,因而视野更加开阔,灵活性和自由度更大,可供选择的机会也更多。
例如有一位前新东方著名托福老师,也曾担任过俞敏洪助理,后来去哥伦比亚大学读完硕士后回国,成为央视的知名出镜记者。去年Facebook的COO桑德伯格访问中国,她担任了晚会的主持人,效果极佳。
也有不少名师在熟谙行业规律后,会选择自己创业,转换身份成为教育机构的管理者,从而脱离一线教学。这种现象近年来在知名教育机构身上时而发生。
但还是有一些真正热爱教学的人在面临诸多诱惑后选择留下来,他们是培训机构现在的中坚力量。他们有自己的信念和选择,我所知的一位英语老师就抱着对教学的爱一直坚持做老师,放弃了去知名外企的工作机会。他们让我相信,随着教师职业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十年、二十年过后,这个行业的教师队伍也会形成有序的老中青梯队。
你看,“青春饭”,不是不可以变成长期饭票。
(本文作者:骆毅,多知网专栏作者,某教育机构企业沟通总监,关注数字时代原住民的教育问题并以此为业。)
:)
页:
[1]